“胶州湾海星泛滥”是今年三月份网络中热议的话题之一。凭借敏锐的新闻触觉和多年的实践积累,半岛都市报记者从朋友圈中的一则小“趣闻”,发掘出一个关乎海鲜市场乃至胶州湾生态的大新闻。在采访报道中,除了关注事件本身,记者下功夫蹲点,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深入挖掘,采访到一系列独家内容,最终促成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出台紧急应对措施。
从小“趣闻”中挖出大新闻
生活中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能否挖掘出好新闻,和记者的新闻敏感有很大关系。做新闻就像谈恋爱,看到好的线索“一见钟情”然后大胆去追。
近几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海量的线索,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对于记者来说至关重要。“胶州湾海星泛滥”的线索来源于朋友圈中养殖户的信息,这似乎是一个“趣闻”,但记者看到第一眼,立即意识到这会是一条大新闻。在十几年前,青岛曾经爆发过海星入侵吃鲍鱼,记者之前采访过,知道这样的线索非常罕见。
采访就好比打仗,贻误战机会后悔不已。发现这条线索时,恰好是中午吃饭时间,选择继续吃饭还是去现场采访,记者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奔赴码头现场。在全面采访后,通过全媒体的方式,第一时间呈现给受众。作为首家从舆论监督角度报道的媒体,半岛全媒体作品发布后引发全网关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自媒体也纷纷转发,并进行内容的第二次生产,段子、视频五花八门,“嗨爆”网络。
理清“海星泛滥”喜与悲
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往往离不开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深入走访、分析、研究。“胶州湾海星泛滥”之所以成为网络爆点,除了“趣闻”的因素,还与幕后的养殖户、潜水员、经销商、加工商以及终端消费市场等看点有关。而这些内容的获得及报道,离不开记者细致、全面的耐心走访,考验的是记者的“脚力”。
“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源泉,也是记者工作的根基所在。只有练好了“脚力”,才能挖掘到基层和一线的鲜活素材,生产出深入、生动的报道。
在“胶州湾海星泛滥”报道中,半岛全媒体没有把“海星泛滥”当成简单的一条“趣闻”来报道,而是秉持着严肃、谨慎的态度,深入采访了相关各方。养殖户找来潜水员,了解到从海里捞出海星出售给批发商,价格高而且销路好,表面上看,海星泛滥像是一件“丰收”的喜事,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理清海星泛滥带来的影响,记者连续走访了多个养殖户,胶州湾贝类养殖户们脸上挂满苦笑,大倒苦水。捕捞上岸的海星数量很多,每天至少“数万斤”。对于养殖户来说,虽然不愁销路,但是比起损失,这些都是九牛一毛。为了进一步记录海星捕捞过程,记者凌晨随船出海,克服种种困难,记录“水鬼”(穿潜水设备的渔民)下海捞海星的过程。收购商、农贸市场饭店采购员……除了深入一线探访,记者还搜索相关背景资料,对海星进行科普,并揭示海星在青岛泛滥的现象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此次采访中,记者再一次深刻体悟到,只有俯下身子,“到现场去、到一线去”,踏踏实实采访,才能写出好新闻。
做有深度的慢新闻
新媒体时代,新闻追求即时性,媒体记者崇尚“快抢”新闻。然而,有些时候,要把新闻做好,记者需要学会“慢等”。这里所说的等,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要在等待中仔细观察,寻找时机。面对“胶州湾海星泛滥”热度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克星”措施出台后,相关措施的落实及海星数量的发展等依旧是人们关心的新闻。对此,记者保持十足的耐心,持续跟进事件进展。
红岛渔港码头距离青岛市区较远,开车前往需要40多分钟。为了不耽误任何新进展,自第一次到码头采访后,参与报道的三名记者连续5天轮流“蹲守”在码头,平均每天在码头的时间超过7个小时,午饭基本都是在码头上吃的。其间,记者目睹了相关部门现场调研,海星身价暴涨遭市民、批发商热抢,全国各地媒体亲临采访,“地笼网”下海,海星数量慢慢变少,蛤蜊苗顺利播种,以及渔民脸上的愁容变笑容等。与其他媒体相比,半岛全媒体记者可以说更全面地见证了“胶州湾海星泛滥”事件的进展。在有些人看来,在码头蹲守数天是“笨办法”,但是记者发现,这样做的回报是丰厚的。因为在码头的时间较长,记者与不少养殖户、渔民、潜水员、批发商、便利店老板等成了好朋友,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他们不仅给予更多的配合,还及时给记者提供了很多难得的信息,这为记者的采访报道提供了不小的帮助。记者也为养殖户、批发商等提供了不少“商机”,例如,很多市民和外地批发商拨打热线,希望通过记者联系养殖户购买海星。在半岛全媒体的牵线搭桥下,双方成功对接交易,各自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为抑制海星泛滥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丰富了新闻报道素材,可谓“一箭三雕”。
面对众多媒体的“围观式”报道,记者靠着这股“倔强劲”,及时掌握到第一手信息并发布,在后续报道中掌握了主动权。
凸显媒体舆论监督功能
记者的报道要及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参考,和他们形成及时互动,以建设性为价值取向进行舆论监督,促进工作推动和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报道做得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对社会也是一种正能量。
报道不能停留在表面,新闻有深度,社会反响才能好,就像本次“胶州湾海星泛滥”事件,无疑与记者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密不可分。海星泛滥是新闻,海星泛滥引发的后果更是新闻,而后者更能凸显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记者多方求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究竟为什么会大面积出现海星,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样的后果,养殖户损失到底有多少。在这样的重大新闻面前数据非常重要,不能有丝毫夸大。记者先后采访了养殖户,询问专家以及打捞海星的“水鬼”,并在周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新闻事实反复进行核实。
在深入采访养殖户后,记者了解到,不管是当地部门、专家还是养殖户,都已经对如何应对海星进一步泛滥达成了共识。相关的报告甚至在三个月前就已经提报到上级主管部门,但截至采访时,相关批复依然没有下达。原来在具体的应对措施中,地笼等工具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捕捞工具,这与当前的相关法律是冲突的,可能主管部门对此有顾虑。但是特殊情况应该特殊处理,海星泛滥得不到遏制,就有可能导致当地渔业收入进一步亏损,老百姓多年的辛苦养殖也可能付之东流。记者与上级主管部门进一步沟通,同时申明此事的利害关系。经过研究,最终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请示省农业农村厅,同意养殖户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使用大网目拖网、地笼网和人工潜水方式进行海星捕捞。同时,探讨根据地笼网具的捕捞原理,定制符合法规网口口径的网具,做到既对海星有效清理,又能减少对其他海洋资源的损害,从而保障滩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政媒联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截至4月14日,海星捕捞量近100万斤,经跟踪监测,胶州湾海星数量大幅减少,海星捕捞作业取得绝对性成效,大部分养殖户已陆续开展蛤苗投放、贝类上市等生产活动,养殖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而因海星味道鲜美,更是吸引了广大市民和全国各地采购商争相抢购,出现了“变废为宝”供不应求的局面。
舆论监督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具有建设性和善意,既要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也要考虑到社会影响,拿不准的不能乱说,记者反复权衡报道的方向和内容。此次事件,对养殖户打捞数量和海星泛滥的程度,不仅报道准确科学,而且发挥了媒体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新闻传播逐渐向网络化方向演变,多媒体呈现方式、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目前,半岛都市报已经发展为拥有全媒体矩阵的媒体。推动这样一艘报网端微共生共融的传媒“航母”前行,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新闻报道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实践中锻炼增强自己的本领。在“胶州湾海星泛滥”报道中,记者应用了采、写、摄、录、编、直播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使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全面报道。记者不仅在报纸上连续刊发系列报道,并每天配发新闻海报,在微信朋友圈等中二次传播。记者还拍摄了大量视频,在编辑部门的配合下,剪辑成短视频发布。
3月12日,半岛都市报头版关于海星吃蛤蜊的报道刊发后,本报官方认证的“半岛都市报”“观山东”“山东现场”等多个抖音账号对“半岛V视”发布的视频进行再加工剪辑后在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作品被迅速转发。“观山东”抖音号先后发布“急寻克星”“最无奈的丰收”两条视频,1700万网友在线围观,8万人点赞。此外,半岛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对相关报道创作性整合,经过转发点击量很高,半岛都市报官方微博转发和抖音直播,也引发网友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