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0年中宣部文改办《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的发布,“新基建”在出版文化产业的内容生态变革方面也开启新的窗口,通过整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致力于实现出版业全方位的深度变革。
为此,笔者立足当下,从三个方面探讨出版业在“新基建”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即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以及新准则,从而为我国出版业在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新基建”背景下
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新基建”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全局和数字经济深度发展的重要支撑下,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板块,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政治导向、经济导向、技术导向以及服务导向四个方面瞄准前沿发展方向,从而触发出版业的高质量转型。
政治导向: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进行详细阐释。
就文化领域而言,通过“多元并举、协同共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整合和文化认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出版业作为主流话语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更应以“新基建”为契机,推动“出版基础设施”完成自下而上的改革,实现不同治理体系的内在融合。只有以不断创新的手段反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济导向:促进文化势能向文化动能转换。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期,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速度减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动能转换时期。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颁布,为推动我国文化“新基建”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面对新的文化时代浪潮,出版业亟须对人才、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打破行业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促进文化势能转换为新的发展动能,从而培育新兴业态带动新的发展需求。
技术导向:有效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由于文化领域肩负着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职责,党中央对维护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进行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尤其是《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为充分释放科技对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我国文化传播安全提供了政策支撑。
面对纷繁的内容资源与数据“非静态”储存于互联网之中的状况,作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出版业需要依托“新基建”中以科技性和创新性为特色的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更安全的防御机制,切实构筑起文化的安全屏障,从而在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方面发挥基石作用。
服务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出版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渠道,在助力解决精神或文化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上有着天然的服务优势。
一方面,出版业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能够在技术赋能下加速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从而提供更加精细化、高品位的精神文化食粮;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出版业自身的知识价值和服务属性得到释放,如何在海量数据资源中选取有效信息并转化为个性化消费需求,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新常态。
在“新基建”的大力推动下,出版业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新基建”背景下
出版业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新基建”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出版业在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文化势能向文化动能转换、有效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趋向性也愈发强烈。
通过结合新技术基础设施,进而实现内容资源数据化、技术服务共享化、内容生产体系化和应用场景多元化成为出版业助力文化“新基建”的关键所在。
央视新闻报道新基建涉及到的七大领域
以“新网络”支撑内容资源数据化。
虽然出版业在内容资源数据化上进行过一些尝试,如采用流媒体形式传播的有声书和内容资源视频化的图书营销活动等,然而由于受网络传播的卡顿、内容画质被迫压缩等的影响,用户只能在特定环境下获取知识内容,远远无法满足用户的预期体验,依托于大数据技术抓取的用户消费端数据规模也稍显局限。
智能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出内容资源的新生产要素,数据成为众多产业竞相追逐的重要生产资料。借助5G技术专网,出版业的关联内容不仅能通过数据传输的形式经由云端快速传递到信息展示终端,从而避免信息延迟、内容不同步等现象;而且能够突破由于5G基站部署方式以及通信技术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信息死角”和“信息卡顿”,极大提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覆盖面,为出版业赢得更庞大的用户群体。
5G技术在出版业的运用,既能依托边缘计算实现知识内容数据化转化和重构,又可以在内容传播效率方面有较大提升后,提供针对用户个性的内容场景体验。
以“新设施”推动技术服务共享化。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以“信息”和“算力”领域技术创新为目标,实现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通过构筑起“准公共物品”形态的基础设施,出版业将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共同协作,推动技术服务共享化。
首先,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形成一套智能化的出版流程和知识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出版业的智能化转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旗下知识产权出版社自主研发出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为所有图书实现简单的智能编校排工作。在提高出版效率的同时,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其次,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强化互联网科技企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推动出版业的持续升级。如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科技企业研发运营的“法信知识产权版”,目前部署在法院系统内网,为全国知识产权法官提供免费的检索查阅服务。通过科技赋能知识文化,以技术服务共享化为更多企业、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最后,在创新基础设施领域,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从而构建起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出版融合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共享经济的模式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催生出一大批知识经济产业集群。
以“新平台”驱动内容生产体系化。
当前,由于出版业缺乏自有的全国性平台,无法精确了解出版产业链上的实时数据和反馈数据,因而无法及时掌控用户画像、产品画像和市场情况。
通过构建以“数据+算力+算法+场景”为支撑点的文化大数据服务中心和出版业知识服务云平台,将形成出版业内容生产的体系闭环,在丰富和完善产品形态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
首先,构建面向出版业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大数据资源库。各单位可以按照自身专业分工和发展方向,选取适合的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在前端主动扮演优质内容数据提供商的角色,不断向用户输出精品内容。
其次,打造出版业产品信息交换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各单位在进行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会形成大量以数据标注、解构和重构为依托形成的素材资源,以及在消费端收集到的读者反馈信息资源。借助实时更新的评价对内容产品信息进行同步调整,在降低生产级成本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出版产业链的信息互通共享。
最后,建立出版业知识服务云平台。通过不断深耕纸质内容的增值潜力,建立读者与出版物之间的消费关联,以智能联动为大量知识内容资源赋能,实现知识服务过程的高效循环。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将每一本纸书视作触达用户的投送点,各个知识点通过体系化生产打包给读者用户,通过线下+线上具有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形成双向有效的交互,为用户持续提供延展性的面式服务。
以“新终端”实现应用场景多元化。
随着新旧媒体界限的逐渐模糊,受众对媒介特质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其提供的单向传播甚至产生双向互动,而增加了对场景体验的需求,更加强调媒介能够更好地与在地环境特征相结合。出版业只有加快适应多形态媒介载体,实现线上、线下场景融合联动,才能在强化用户黏性基础上,实现部分高难高净值用户的转化。
一方面,构建基于社交平台的垂直社群。依托内容产品完成对用户的垂直细分,实现精准高效的品类场景化和服务场景化体验。出版企业借助算法不断完善用户画像、优化需求分析,提高用户在相同场景下同类互补产品的关联购买,从而不断突破用户体验的临界点。而AR和VR的应用,将释放“嗜好品经济”背后的商业价值,通过为消费者打造新颖的嗜好品,呈现逼真的场景体验和衍生服务,提升消费者潜在的付费意愿,进而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出版业需要不断拓宽界限,努力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共造新的阅读场景和消费场景。喜马拉雅FM已在2亿车载用户、8亿智能手机和百亿智能终端上分发有声阅读内容;蜻蜓FM布局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网络电视和智能手表,拓展了开车通勤之外的运动、睡前、下厨房等场景下的听书需求。通过将出版内容资源赋能至智能化产品终端,用户可以进行对话式、交互式内容获取,随时随地感受沉浸式的知识服务体验。
三、“新基建”背景下
出版业发展的新准则
利用“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和“新终端”实现出版业业务流程的在线化以及各产业主体的生态协作和共享发展,是构建出版业内容服务全新生态模式的必经之路,也是出版业实现智能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加快数据标准化,注重版权保护,提升数字素养,加强行业协同,在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下为出版业未来发展制定有效的新准则。
推动资源共享,加快数据标准化。
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版业内容资源的“数据孤岛”现象,然而内容堆积也不可避免地催生数据资源的沉淀问题。数据资源激活和流通的关键在于确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在降低边际成本的同时提高边际收益。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修正数据共享和标准化的制度规范,从而持续释放数据和内容资产的内在价值。
注重版权保护,实现内容安全化。
目前国内已开发“数字内容注册与管理子平台”,通过一整套技术服务与制度服务,从而保证了作者、出版方与发行方三者的权益。但随着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加快从数据确权、定价,以及市场监管和设立安全保护机制等方面落实数据资源的产权保护,坚持底线思维,通过构建治理新模式,为出版业的发展安全提供必要的应对举措,从而有效避免新生的数据和版权保护风险。
提升数字素养,增强体验个性化。
由于产业上游的基站等通讯设备建设速度明显快于产业下游消费电子、VR、AR等技术的迭代更新,用户体验时会遇到准入门槛高、不适应以及产生排斥心理等问题。出版业需要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加速数字终端的普及,通过场景化和生活化的点对点推送,以此不断增强用户体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从而实现数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乘数效应”。
加强行业协同,推进监管社会化。
尽管出版业在提供优质内容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绝大部分资源并未在行业间实现畅通的利用与转化,严重制约了生产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为推动出版业成果共建共享,需要构建出版融合产业联盟、基础设施服务联盟、出版融合内容联盟等出版基础设施,为建设出版业数据库提供有效支撑。同时,逐步设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制定相应标准,以实现行业监管和社会化制约。
结语
技术正在改变内容的生产方式、展现方式、传播渠道、消费方式,这种改变在报刊出版领域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随着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升温,势必会对出版业业态、产品形态以及消费生态造成新一轮深刻变革,这不仅对其背后所依赖的数据、算力的精度提出新目标,同时对出版业如何发挥所赋予的新发展动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二者协力发展,共同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城市生活而努力。(作者刘永坚系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出版智能服务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婷系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白立华系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出版智能服务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施其明系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出版智能服务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