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融合发展
媒融事融促人融 内外合力强“四力”
    来源:党报头条网 作者: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建 发布时间:2021-04-27 16:1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如何通过推动融媒发展,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梅州立足地处广东生态发展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和重点革命老区,系著名世界客都、华侨之乡、文化之乡等实际,在实践中聚焦“融”字时代要求、“媒”字主业职能、“客”字特色优势、“炼”字内在需求,通过媒融事融促进人融心融,推动内外合力切实增强“四力”,面对一次次时代大考,努力交出梅州宣传思想战线的优异答卷。


  围绕一个“融”字创新路径传思想


  致力抢抓技术赋能媒体变革的风口,加快推动梅州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改革共性中寻求符合梅州实际的个性化突破,创新传思想路径,解决上情下达、下情上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党的声音能够及时有效传递到千家万户、党的政策能够送到基层、真正落实在基层。


  第一,创新融媒模式,整合各级媒体全链条资源。结合梅州两家市级主流媒体梅州日报社、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年产值均超亿元,融媒建设基础良好,而中央、省级媒体与梅州地方有丰富合作经验等实际,在全国首创“1+2+8”融媒体中心建设“梅州模式”,即中央、省、市、县、镇、村六级融媒互动帮扶模式:争取中央媒体、省级等上级媒体单位支持,呈现虚拟团队精准合作“1”起协同;依托梅州日报社、梅州市广播电视台两家市级主流媒体,实现协同作战、强强联合;建设全市8个县(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延伸触角深耕本土,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根杆子插到底。“1+2+8”融媒体中心建设“梅州模式”,通过依托“南粤全媒体智慧云平台”,用好“梅州文化云”平台,畅通PC端、APP、微网站三条服务渠道,统筹南方日报梅州站、南方+梅州频道等省级平台资源,加快与“省公共文化云平台”、基层文化单位的对接,动态链接中央、省级媒体单位新闻资源,实时联动市、县、镇、村新闻资源,实现资源互联互通,最大限度满足百姓“点菜”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由于其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可复制性,再配上易实现的人才培养、增长路径,“南粤全媒体智慧云平台与‘梅州模式’的探索实践”被国家广电总局认定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


ce39ce351f4e84fd0a509a48891cdb1a.jpg

梅州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会在丰顺召开


  第二,创新融媒载体,激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梅州市红色资源丰富,是全国五个之一、广东唯一全域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革命遗址多达509处的实际,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将融媒体中心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以丰顺县为试点,依托当地新时代讲习所、客家讲坛、道德讲堂、社科大讲堂、围龙讲堂、文化驿站、文化祠堂等宣讲体系完备优势,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广泛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梅州范例。在打造“丰顺样本”中,通过推进融媒体改革,沉浸式介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小切口推动大布局,聚焦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深入文化祠堂、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劳动一线,进行深度解读。全方位报道了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1+17+282”的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推出了一系列点击率超10万+甚至100万+的网文、动漫、微视频等,成功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丰顺全国试点。并将“丰顺样本”经验在全市各地逐步铺开,通过统筹各级资源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路程“最后一公里”;通过“五传六进”,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小故事讲大道理,把文明实践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打通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内容“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解决学用“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创新融媒内容,打造多层次见长效新格局。一是激发内力,目标倒逼。加快融媒改革步伐,通过平台搭建、机制改革、绩效激励等方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赢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双战役、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汉剧申遗采风等报道实践中,倒逼市、县两级加快推进融媒体建设,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了一场场成功的融媒战役,实现了宣传思想队伍由形融事融到人融心融的蝶变。二是加持外力,合作共赢。抓住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品牌定位差异、内容生产差异、市场受众差异,创新中央、省级媒体与梅州市级媒体的合作机制。中央、省级媒体为市级媒体提供平台支持、培训服务支持等,促进市级媒体推动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业态等方面再造。市级媒体则为中央、省级媒体提供落地内容支持、人员支持、实施方式支持等,双方实现错位运营、良性互动、共生共赢,构建可持续、有实效、见长效的利益共同体。三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依托梅州日报社和梅州市广播电视台两家主流媒体,基于各自在深度报道、评论理论和节目策划、视频摄制等新闻业态方面的优势,既各抒己长,又强强联合,补齐以前内容形式表现单一,媒体之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短板;依托市级融媒中心,深化县级融媒建设,推进市级对县级以下融媒体队伍的再评估、再培训、再改造,加强资源共享、技术共用、人员互动,包括派出驻县记者、派驻技术人员、加强策划支持,等等,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促进、市级媒体与县级媒体共繁荣的多层次、多品牌融合传播格局。


  做强一个“媒”字创新手段优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创新“融媒体+政务”“融媒体+教育”“融媒体+推介”“融媒体+电商”等新业态,不断增强梅州融媒体建设服务政治、经济、社会等的深度与广度,重振媒体发展活力,做深做实做细梅州高质量发展文章。


  第一,发挥全媒优势,强强联合促发展。在大战略、大产业、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取“报纸+电视+广播”多单位全媒体集团作战、全链条全程参与、全模式全面推介,成为梅州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中心屡试不爽的“组合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践行“两山”论、振兴梅州苏区、打造广东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等重大策划、系列报道中,均采取“两微一端一网一抖”全方位立体报道,报纸、电视、广播、户外电子阅报栏,线上线下齐发力;视频、漫画、动画、H5、VR、VLOG、虚拟主播等新型呈现手段,大屏小屏都刷屏,加速催化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人转型,激发“四全媒体”的强大内生动力,进而进一步增强了全媒平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梅州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总粉丝达270万,平台传播用户达600万,梅州日报微信公众号获2019年全国地市级党报微信传播力第一名;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全台收视份额在全国最有影响力城市台排名榜中位居第六,民生820微信公众号排名居全国地级市电视台公众号第二名,阅读量破亿。


89bf197133bb25f2c5497dcc096fcfee.jpg

梅州创排的广东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


  第二,用好融媒平台,精准发声汇强音。一是发挥融媒平台的主流权威影响,牢牢占领宣传舆论阵地。针对信息供给侧矛盾,运用市级融媒体平台,将梅州日报、市广播电视台和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官方发布平台接入到市“融梅发布”APP,对内构建起融合全市各级媒体的互联网传播矩阵,对外连接至抖音、头条、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平台,对上连接至省级技术平台、政府技术平台,实现多途径、多形式、全媒体统一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方向。二是发挥融媒平台的快速反应特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屡建奇功。通过统筹各级传播资源,使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播到千家万户,取得在广东疫情通报透明度测评中,梅州位居前列、“发布质量”满分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梅州日报全媒体各平台累计发布疫情稿件近2万条次,新媒体总曝光量超过1.8亿,其中10万+以上阅读量稿件逾百篇;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共播放播发广播、电视防疫宣传报道9778条次,播发新媒体视频和报道12875条次,相关总点击(阅读)量约1.78亿次。三是发挥融媒手段的叠加传播效应,做大新闻品牌成效明显。2019年底起,梅州日报在头版重要版位开辟“学習笃行”理论学习宣传专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金句,以“一金句一主题一述评”的形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抗疫复工复产等现实主题和梅州实践谈领会、献良策,既有理论高度,又有落地实践,较好地做到学思用、知信行相结合、相统一。同时开通同名微信公众号、“掌上梅州”客户端专栏,全媒叠加传播力成几何级增长,总阅读量超3000万,成为全市上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和方式。


211a58d317b2245c9780078921074c5d.jpg

大型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是广东省仅有两部入选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之一


  第三,延伸传媒功能,拓展服务新领域。以服务融创为抓手,重振媒体发展活力。一是助力文艺振兴。以振兴汉剧推进梅州文艺再出发。运用新传媒、新技术,致力振兴广东汉剧,展现广东汉剧之美,形成“广东汉剧+新媒体”“广东汉剧+新技术”“广东汉剧+文创”等全新传播业态,建设覆盖全市镇(街)、村(社区)基层点的广东汉剧资源库。同时将广东汉剧与梅州现有的广东汉乐、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传统戏剧进行整体性保护。通过充分激发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活力,实施“种子”工程、培养名师大家,实施“枝叶”工程、充实骨干队伍,实施“幼苗”工程、蓄积后备力量,为梅州文艺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先后推出广东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提线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大型采茶戏《春来南粤》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在今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大放异彩,被国家和省文艺界专家赞誉为“梅州现象”,认为值得研究、学习、借鉴。二是助力复工复产。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促进媒体角色大转换,通过“田间地头看直播”“网红带货”“直播带货”“脱贫奔康·粤来粤好”助农扶贫公益活动等,帮助村民把农产品由滞销变热销,形成“主流媒体+自媒体+网红”众志成城助抗疫的新风尚。三是助力脱贫攻坚。梅州日报社创办梅州“赴圩节”“金山圩日”等品牌节会。以“政策赴圩”“三农赴圩”“文化赴圩”“艺术赴圩”“旅游赴圩”“引商赴圩”“公益赴圩”“媒体赴圩”“读者赴圩”“乡贤赴圩”等“十大赴圩”主题,先后在全市各乡镇举办16场“赴圩节”活动,激发乡村消费活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0d48adfcaa118fda3619bd557f771b60.jpg

梅州日报社创办梅州“梅州日报赴圩节”“金山圩日”等品牌节会


  突出一个“客”字创新平台强外宣


  立足梅州是全球客家人最大聚集地和衍播海外出发地的实际,依托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客家话节目译制中心”,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广播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以及梅州、赣州、龙岩、三明、河源等5个闽粤赣边客属地区广播、电视台的紧密合作,组建“1+2+5”客家话节目融媒体传播平台,致力打造全球客家话节目译制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


a8689a260d9a9c1bfabe62c163ac99aa.jpg

广东汉剧入选2020年省非遗优秀实践案例名单


  第一,加强内联沟通,讲好客家故事。一是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平台的合作。积极向央视平台推送客家话广播剧、红色及客家题材超高清大型纪录片等;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闽粤赣边红色客属地区电视台共同打造全媒体红色教育栏目《闪闪红星故事会》,积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加强与广东省广播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的合作。与省台联合开展农业、扶贫等为主的主题报道,联合开设客家美食、客家旅游等节目,联合开发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旅游线路;依托深圳广电集团积极开展广电人才、新媒体知识等交流培训,共同策划深入香港客属社团的主题宣传,开展客家名优产品、农副产品、扶贫特色产品的电商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大湾区最美“后花园”。三是加强与闽粤赣边客属地区广播、电视台的合作。筹建“客家话节目大联盟”,建立客家节目库。联合开展“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客家少年说”等,共同擦亮客家文化活动品牌。


  第二,加强外联输送,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加大对国家广电总局、央视授予版权的纪录片、电视剧、宣传片等节目的客家话译制工作,更多更好地向东南亚、非洲、美洲等相关国家和地区传播和输送。二是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平台资源,大力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首期将联合国内主要客属地区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再推广至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客属地区。三是开展“全面小康看老乡”大型采风活动,精心策划拍摄22集微纪录片《小康路上》,被国家广电总局列入“中国-中东欧电视周”展播名录,翻译成德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在五国官方主流媒体落地展播,向欧洲观众娓娓讲述中国故事、小康故事。


b24719af161f73d170105b709c25b2d0.jpg


“世界寿乡,富美蕉岭”登上“美国第三大报”《洛杉矶时报》版面头条


  第三,加强共情共鸣,传播中华文化。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联结联谊海内外客家,加强经济文化往来,进一步提升海外客属侨胞对中华文化、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一是打造《客家春晚》外宣品牌项目。《客家春晚·印尼之夜》项目入选中宣部“2019年春节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列入2019年广东省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资助项目;《客家春晚·马来西亚之夜》文化交流团把广东汉剧小戏、客家山歌、非遗文艺剧目、客家民俗歌舞等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喜庆节目带出去,与当地客属侨胞共庆新春佳节,欢度中国年,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情感与友谊,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二是实施“记住乡音——客家文化之旅”项目。向印尼国际卫视、《国际日报》集团全媒体平台等推出了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戏曲、山歌、情景剧《围屋人家》,专题片《这里是客家》,全球客属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丝路南洋》,以及梅州宣传片、客家话译制节目、客家山歌、客家民俗歌舞、广东汉剧、情景剧、纪录片、专题片、客家童谣、客家综艺节目、小视频等165集(部)。项目被列入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项目清单(2018)》,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重点项目。三是加强外宣媒体矩阵建设。与印尼《国际日报》合作,刊发《国际日报·梅州乡情》专版,每月两期,推送梅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新闻资讯,让更多的华人华侨了解祖国和家乡的信息,激发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同时,在美国《国际日报》英文版上增设《梅州乡情》彩色英文版,每月一期,随美国第三大报《洛杉矶时报》一并发行。英文版的开设,使梅州成为国内首个在国际主流英文媒体开设定期专版的地级市,成为梅州对外宣传、展示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贯穿一个“炼”字创新方法增“四力”


  围绕“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坚持刀刃向内,鼓励梅州宣传思想队伍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在严格的思想淬炼、专业锤炼、实战锻炼中,不断提高宣传思想队伍扛重活、打硬仗、解难题、防风险的能力。


  第一,加强思想淬炼,筑牢意识形态制度“防火墙”。坚持政治引领,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媒体单位党委学习的第一议题、常设议题,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刊、办网,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制度管人,制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和《责任制清单》,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坚持舆论引导,增强媒体在评论、理论的策划刊发力度,在梅州市新闻奖中特辟评论理论奖项,以理论滋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坚持“移动优先”,采取绩效倒逼,激发改革活力,出台《全媒体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全媒体工作学习制度》等系列全媒体制度,实现媒体流程再造,为增强“四力”奠定制度基础。


  第二,加强专业锤炼,与时俱进加快培养“全媒人”。通过头脑风暴、内培外引,强化融媒意识,加强中央、省级媒体对梅州市级、县级的融媒业务技能培训,克服传统媒体人的“本领恐慌”;通过打破媒体部门壁垒,让传统媒体人全部参与新媒体运作,促进媒体人特别是传统媒体人的思维更新、技术革新、本领创新,真正实现事融、媒融、人融、心融;通过打造网红名记名编名专栏、设立“网红工作室”、培养网红主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传统媒体人逐步向全媒体人转型。


  第三,加强实战锻炼,深耕基层实践练就“真本领”。扎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用脚丈量梅州,采写“记者跑街”“记者走基层”“记者蹲点”等多主题“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全媒体报道。驻进去,梅州日报社在全市8个县(市、区)安排常驻记者紧贴当地实际及时进行全媒播报;梅州广播电视台与大埔县百侯镇文旅产业进行战略合作,将“笔和镜头”与“诗和远方”无缝对接。走出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河坝战役》微党课摄制井冈山采风、“拥抱高铁畅享未来”等跨省市联合主题采风,跳出梅州宣传梅州,讲述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


责任编辑:陈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媒融事融促人融 内外合力强“四力”
来源:党报头条网 2021-04-27 16:12:52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如何通过推动融媒发展,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梅州立足地处广东生态发展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和重点革命老区,系著名世界客都、华侨之乡、文化之乡等实际,在实践中聚焦“融”字时代要求、“媒”字主业职能、“客”字特色优势、“炼”字内在需求,通过媒融事融促进人融心融,推动内外合力切实增强“四力”,面对一次次时代大考,努力交出梅州宣传思想战线的优异答卷。围绕一个“融”字创新路径传思想致力抢抓技术赋能媒体变革的风口,加快推动梅州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改革共性中寻求符合梅州实际的个性化突破,创新传思想路径,解决上情下达、下情上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党的声音能够及时有效传递到千家万户、党的政策能够送到基层、真正落实在基层。第一,创新融媒模式,整合各级媒体全链条资源。结合梅州两家市级主流媒体梅州日报社、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年产值均超亿元,融媒建设基础良好,而中央、省级媒体与梅州地方有丰富合作经验等实际,在全国首创“1+2+8”融媒体中心建设“梅州模式”,即中央、省、市、县、镇、村六级融媒互动帮扶模式:争取中央媒体、省级等上级媒体单位支持,呈现虚拟团队精准合作“1”起协同;依托梅州日报社、梅州市广播电视台两家市级主流媒体,实现协同作战、强强联合;建设全市8个县(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延伸触角深耕本土,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根杆子插到底。“1+2+8”融媒体中心建设“梅州模式”,通过依托“南粤全媒体智慧云平台”,用好“梅州文化云”平台,畅通PC端、APP、微网站三条服务渠道,统筹南方日报梅州站、南方+梅州频道等省级平台资源,加快与“省公共文化云平台”、基层文化单位的对接,动态链接中央、省级媒体单位新闻资源,实时联动市、县、镇、村新闻资源,实现资源互联互通,最大限度满足百姓“点菜”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由于其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可复制性,再配上易实现的人才培养、增长路径,“南粤全媒体智慧云平台与‘梅州模式’的探索实践”被国家广电总局认定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梅州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会在丰顺召开第二,创新融媒载体,激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梅州市红色资源丰富,是全国五个之一、广东唯一全域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革命遗址多达509处的实际,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将融媒体中心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以丰顺县为试点,依托当地新时代讲习所、客家讲坛、道德讲堂、社科大讲堂、围龙讲堂、文化驿站、文化祠堂等宣讲体系完备优势,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广泛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梅州范例。在打造“丰顺样本”中,通过推进融媒体改革,沉浸式介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小切口推动大布局,聚焦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深入文化祠堂、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劳动一线,进行深度解读。全方位报道了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1+17+282”的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推出了一系列点击率超10万+甚至100万+的网文、动漫、微视频等,成功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丰顺全国试点。并将“丰顺样本”经验在全市各地逐步铺开,通过统筹各级资源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路程“最后一公里”;通过“五传六进”,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小故事讲大道理,把文明实践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打通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内容“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解决学用“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三,创新融媒内容,打造多层次见长效新格局。一是激发内力,目标倒逼。加快融媒改革步伐,通过平台搭建、机制改革、绩效激励等方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赢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双战役、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汉剧申遗采风等报道实践中,倒逼市、县两级加快推进融媒体建设,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了一场场成功的融媒战役,实现了宣传思想队伍由形融事融到人融心融的蝶变。二是加持外力,合作共赢。抓住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品牌定位差异、内容生产差异、市场受众差异,创新中央、省级媒体与梅州市级媒体的合作机制。中央、省级媒体为市级媒体提供平台支持、培训服务支持等,促进市级媒体推动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业态等方面再造。市级媒体则为中央、省级媒体提供落地内容支持、人员支持、实施方式支持等,双方实现错位运营、良性互动、共生共赢,构建可持续、有实效、见长效的利益共同体。三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依托梅州日报社和梅州市广播电视台两家主流媒体,基于各自在深度报道、评论理论和节目策划、视频摄制等新闻业态方面的优势,既各抒己长,又强强联合,补齐以前内容形式表现单一,媒体之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短板;依托市级融媒中心,深化县级融媒建设,推进市级对县级以下融媒体队伍的再评估、再培训、再改造,加强资源共享、技术共用、人员互动,包括派出驻县记者、派驻技术人员、加强策划支持,等等,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促进、市级媒体与县级媒体共繁荣的多层次、多品牌融合传播格局。做强一个“媒”字创新手段优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创新“融媒体+政务”“融媒体+教育”“融媒体+推介”“融媒体+电商”等新业态,不断增强梅州融媒体建设服务政治、经济、社会等的深度与广度,重振媒体发展活力,做深做实做细梅州高质量发展文章。第一,发挥全媒优势,强强联合促发展。在大战略、大产业、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取“报纸+电视+广播”多单位全媒体集团作战、全链条全程参与、全模式全面推介,成为梅州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中心屡试不爽的“组合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践行“两山”论、振兴梅州苏区、打造广东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等重大策划、系列报道中,均采取“两微一端一网一抖”全方位立体报道,报纸、电视、广播、户外电子阅报栏,线上线下齐发力;视频、漫画、动画、H5、VR、VLOG、虚拟主播等新型呈现手段,大屏小屏都刷屏,加速催化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人转型,激发“四全媒体”的强大内生动力,进而进一步增强了全媒平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梅州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总粉丝达270万,平台传播用户达600万,梅州日报微信公众号获2019年全国地市级党报微信传播力第一名;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全台收视份额在全国最有影响力城市台排名榜中位居第六,民生820微信公众号排名居全国地级市电视台公众号第二名,阅读量破亿。梅州创排的广东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第二,用好融媒平台,精准发声汇强音。一是发挥融媒平台的主流权威影响,牢牢占领宣传舆论阵地。针对信息供给侧矛盾,运用市级融媒体平台,将梅州日报、市广播电视台和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官方发布平台接入到市“融梅发布”APP,对内构建起融合全市各级媒体的互联网传播矩阵,对外连接至抖音、头条、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平台,对上连接至省级技术平台、政府技术平台,实现多途径、多形式、全媒体统一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方向。二是发挥融媒平台的快速反应特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屡建奇功。通过统筹各级传播资源,使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播到千家万户,取得在广东疫情通报透明度测评中,梅州位居前列、“发布质量”满分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梅州日报全媒体各平台累计发布疫情稿件近2万条次,新媒体总曝光量超过1.8亿,其中10万+以上阅读量稿件逾百篇;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共播放播发广播、电视防疫宣传报道9778条次,播发新媒体视频和报道12875条次,相关总点击(阅读)量约1.78亿次。三是发挥融媒手段的叠加传播效应,做大新闻品牌成效明显。2019年底起,梅州日报在头版重要版位开辟“学習笃行”理论学习宣传专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金句,以“一金句一主题一述评”的形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抗疫复工复产等现实主题和梅州实践谈领会、献良策,既有理论高度,又有落地实践,较好地做到学思用、知信行相结合、相统一。同时开通同名微信公众号、“掌上梅州”客户端专栏,全媒叠加传播力成几何级增长,总阅读量超3000万,成为全市上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大型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是广东省仅有两部入选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之一第三,延伸传媒功能,拓展服务新领域。以服务融创为抓手,重振媒体发展活力。一是助力文艺振兴。以振兴汉剧推进梅州文艺再出发。运用新传媒、新技术,致力振兴广东汉剧,展现广东汉剧之美,形成“广东汉剧+新媒体”“广东汉剧+新技术”“广东汉剧+文创”等全新传播业态,建设覆盖全市镇(街)、村(社区)基层点的广东汉剧资源库。同时将广东汉剧与梅州现有的广东汉乐、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传统戏剧进行整体性保护。通过充分激发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活力,实施“种子”工程、培养名师大家,实施“枝叶”工程、充实骨干队伍,实施“幼苗”工程、蓄积后备力量,为梅州文艺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先后推出广东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提线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大型采茶戏《春来南粤》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在今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大放异彩,被国家和省文艺界专家赞誉为“梅州现象”,认为值得研究、学习、借鉴。二是助力复工复产。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促进媒体角色大转换,通过“田间地头看直播”“网红带货”“直播带货”“脱贫奔康·粤来粤好”助农扶贫公益活动等,帮助村民把农产品由滞销变热销,形成“主流媒体+自媒体+网红”众志成城助抗疫的新风尚。三是助力脱贫攻坚。梅州日报社创办梅州“赴圩节”“金山圩日”等品牌节会。以“政策赴圩”“三农赴圩”“文化赴圩”“艺术赴圩”“旅游赴圩”“引商赴圩”“公益赴圩”“媒体赴圩”“读者赴圩”“乡贤赴圩”等“十大赴圩”主题,先后在全市各乡镇举办16场“赴圩节”活动,激发乡村消费活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梅州日报社创办梅州“梅州日报赴圩节”“金山圩日”等品牌节会突出一个“客”字创新平台强外宣立足梅州是全球客家人最大聚集地和衍播海外出发地的实际,依托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客家话节目译制中心”,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广播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以及梅州、赣州、龙岩、三明、河源等5个闽粤赣边客属地区广播、电视台的紧密合作,组建“1+2+5”客家话节目融媒体传播平台,致力打造全球客家话节目译制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广东汉剧入选2020年省非遗优秀实践案例名单第一,加强内联沟通,讲好客家故事。一是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平台的合作。积极向央视平台推送客家话广播剧、红色及客家题材超高清大型纪录片等;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闽粤赣边红色客属地区电视台共同打造全媒体红色教育栏目《闪闪红星故事会》,积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加强与广东省广播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的合作。与省台联合开展农业、扶贫等为主的主题报道,联合开设客家美食、客家旅游等节目,联合开发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旅游线路;依托深圳广电集团积极开展广电人才、新媒体知识等交流培训,共同策划深入香港客属社团的主题宣传,开展客家名优产品、农副产品、扶贫特色产品的电商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大湾区最美“后花园”。三是加强与闽粤赣边客属地区广播、电视台的合作。筹建“客家话节目大联盟”,建立客家节目库。联合开展“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客家少年说”等,共同擦亮客家文化活动品牌。第二,加强外联输送,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加大对国家广电总局、央视授予版权的纪录片、电视剧、宣传片等节目的客家话译制工作,更多更好地向东南亚、非洲、美洲等相关国家和地区传播和输送。二是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平台资源,大力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首期将联合国内主要客属地区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再推广至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客属地区。三是开展“全面小康看老乡”大型采风活动,精心策划拍摄22集微纪录片《小康路上》,被国家广电总局列入“中国-中东欧电视周”展播名录,翻译成德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在五国官方主流媒体落地展播,向欧洲观众娓娓讲述中国故事、小康故事。“世界寿乡,富美蕉岭”登上“美国第三大报”《洛杉矶时报》版面头条第三,加强共情共鸣,传播中华文化。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联结联谊海内外客家,加强经济文化往来,进一步提升海外客属侨胞对中华文化、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一是打造《客家春晚》外宣品牌项目。《客家春晚·印尼之夜》项目入选中宣部“2019年春节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列入2019年广东省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资助项目;《客家春晚·马来西亚之夜》文化交流团把广东汉剧小戏、客家山歌、非遗文艺剧目、客家民俗歌舞等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喜庆节目带出去,与当地客属侨胞共庆新春佳节,欢度中国年,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情感与友谊,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二是实施“记住乡音——客家文化之旅”项目。向印尼国际卫视、《国际日报》集团全媒体平台等推出了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戏曲、山歌、情景剧《围屋人家》,专题片《这里是客家》,全球客属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丝路南洋》,以及梅州宣传片、客家话译制节目、客家山歌、客家民俗歌舞、广东汉剧、情景剧、纪录片、专题片、客家童谣、客家综艺节目、小视频等165集(部)。项目被列入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项目清单(2018)》,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重点项目。三是加强外宣媒体矩阵建设。与印尼《国际日报》合作,刊发《国际日报·梅州乡情》专版,每月两期,推送梅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新闻资讯,让更多的华人华侨了解祖国和家乡的信息,激发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同时,在美国《国际日报》英文版上增设《梅州乡情》彩色英文版,每月一期,随美国第三大报《洛杉矶时报》一并发行。英文版的开设,使梅州成为国内首个在国际主流英文媒体开设定期专版的地级市,成为梅州对外宣传、展示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贯穿一个“炼”字创新方法增“四力”围绕“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坚持刀刃向内,鼓励梅州宣传思想队伍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在严格的思想淬炼、专业锤炼、实战锻炼中,不断提高宣传思想队伍扛重活、打硬仗、解难题、防风险的能力。第一,加强思想淬炼,筑牢意识形态制度“防火墙”。坚持政治引领,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媒体单位党委学习的第一议题、常设议题,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刊、办网,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制度管人,制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和《责任制清单》,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坚持舆论引导,增强媒体在评论、理论的策划刊发力度,在梅州市新闻奖中特辟评论理论奖项,以理论滋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坚持“移动优先”,采取绩效倒逼,激发改革活力,出台《全媒体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全媒体工作学习制度》等系列全媒体制度,实现媒体流程再造,为增强“四力”奠定制度基础。第二,加强专业锤炼,与时俱进加快培养“全媒人”。通过头脑风暴、内培外引,强化融媒意识,加强中央、省级媒体对梅州市级、县级的融媒业务技能培训,克服传统媒体人的“本领恐慌”;通过打破媒体部门壁垒,让传统媒体人全部参与新媒体运作,促进媒体人特别是传统媒体人的思维更新、技术革新、本领创新,真正实现事融、媒融、人融、心融;通过打造网红名记名编名专栏、设立“网红工作室”、培养网红主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传统媒体人逐步向全媒体人转型。第三,加强实战锻炼,深耕基层实践练就“真本领”。扎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用脚丈量梅州,采写“记者跑街”“记者走基层”“记者蹲点”等多主题“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全媒体报道。驻进去,梅州日报社在全市8个县(市、区)安排常驻记者紧贴当地实际及时进行全媒播报;梅州广播电视台与大埔县百侯镇文旅产业进行战略合作,将“笔和镜头”与“诗和远方”无缝对接。走出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河坝战役》微党课摄制井冈山采风、“拥抱高铁畅享未来”等跨省市联合主题采风,跳出梅州宣传梅州,讲述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