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媒的使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二是自觉履行好服务党和人民的职责使命;三是实现党媒事业的健康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党媒的重要使命,也是党媒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党历来重视红色革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红色革命传统的宣传弘扬。特别是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党中央在红色革命传统的学习、弘扬、继承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各级地方广播电视台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经验丰富。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善于利用电台宣传报道党的各项工作和英雄模范人物,国家电视台创建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红色革命传统的宣传报道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生动形象。相比于报刊,电台电视台能够综合运用现代声像技术制作宣传节目,让内容生动逼真,充分调动人的听觉视觉感官,加深对传播内容的认知。三是机动灵活。电台电视台有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团队,在节目制作上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机动性、专业性。
因地制宜,深查细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
电台电视台要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就要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做足功课。一般来讲,红色资源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具有正面导向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可供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红色资源见证了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再生的“活化石”。各地红色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在开发利用上必须认真谋划,因地制宜,去粗存精,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作用。
1.广征博览,在调查研究上用力气
一是要多方面学习。党媒编辑记者必须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特别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全面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认真学习地方史,对当地革命斗争史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有较深入的了解。只有在头脑中形成较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在红色资源的调研中得心应手,客观准确掌握本区域红色资源情况。二是要多形式调查。红色资源大部分时间跨度长,相关人员难以联络,有关物品不够丰富,事件线索不够清晰。因此,在调查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多形式进行了解、查找、取证,使红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三是要多维度研判。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要从历史、文化、时空等多个维度,对获得的初步线索、梗概、事件进行归纳梳理、分析研判、比较甄别,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这个过程中,要相信群众的智慧,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切忌武断行事,以偏概全,买椟还珠。
2.锐意求索,在实地发掘上下功夫
在调查研究之后,筛选出有价值的课题,围绕课题认真挖掘相关内容。一是要深入发掘。就是在纵向上刨根问底,而不是浅尝辄止。通过多渠道探求,拂去时间的尘埃,在时空上穿越到当年,还原彼时的风云岁月,一步一步走向岁月深处,无限接近历史真相。二是要细致发掘。在发掘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而不是粗枝大叶、模棱两可。要以对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工作,反复推敲,小心求证,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做到脉络清晰、数字准确、叙事完整、逻辑性强。每一个名字、细节都要认真比对揣摩,使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三是要持续发掘。要持之以恒,连续作战,不达目标不罢休。红色资源的发掘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不怕吃苦,勇于拼搏,不计得失,才能做实做好。要敢于啃“硬骨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工作中大大小小的困难。
3.殚精竭虑,在阐发内涵上做文章
发掘红色资源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掘而发掘,而是为了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因此,必须对每一个红色项目的内涵进行科学阐发,以强化教育效果。一是历史内涵。每一处红色资源都不是孤立产生的,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要遵循历史逻辑进行叙事,廓清脉络,彰显其特定的历史作用,揭示其历史意义。要坚持唯物史观和党史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性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坚持历史观和实践观,正确地看待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二是文化内涵。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阐释好、宣传好蕴含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要在深入了解红色资源整体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其历史及现实意义,明晰价值取向,阐发其所孕育的红色精神,高度概括提炼其内在的文化含义,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拼搏不息的伟大精神特质。应将其升华到理性高度,形成对其中所体现的高尚的人格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信仰追求的思想认同。三是时代内涵。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贯通的。应提高政治站位,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视角,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时代内涵,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提高水平,确保质量,精心制作红色节目
电台电视台要发掘红色资源,发挥传承红色基因主阵地作用,就必须精心制作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以专题、专栏等形式呈现给受众。
1.提高站位,显底气,增强思想性
思想是节目的灵魂。尤其是红色音视频节目,只有赋有思想性,才能发挥导向作用。党媒突出思想导向,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导向决定路径,主旨反映思想。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提出,报纸需要符合四个标准:“宗旨定而高”“材料富而当”“观念新而正”“报事确而快”。这四条标准对当下的电视节目创作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要突出主旋律。要注重方向性、政治性、思想性,注重去模式化、去简报化、去商业化,做到理论宣传要有心得体会,主题宣传要有声有色,政策宣传要接地气,人物报道要见精神,热点引导要讲政策,社会新闻要讲导向。第二,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反映客观事实,杜绝以偏概全、一孔之见、以管窥天、表象细腻实质失实的现象。第三,着力在深度解读、理性思考、生动呈现、精准发力等方面下功夫,要克服思想片面性、内容照搬照抄、对事件浅显解读等现象。第四,注重精髓的阐述、精彩部分的捕捉、精神方面的提炼,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篇幅轻分量、重声势轻效果、见物不见人等现象。让红色专题紧扣时代主旋律,重在表现意志,重在思想导向。
2.忠于原貌,接地气,保证真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对于红色专题来讲,真实性尤其重要。在技术上,要充分反映纪实风格,要靠时间本身的真实冲击来打造感染力,体现报道的自身价值,这是专题节目制作的基础。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忠于原貌原型,切忌虚构、编造、戏说、演义。要提升编辑记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在专题发布方面,制作者要根据事实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以达到对受众群体进行引导的目的。制作者要深入实际,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一是题目中的新闻要素要真实准确;二是专题背景介绍要真实;三是情节描写要真实,如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和思想变化一定要真实,不能用想象代替事实;四是不能以偏概全,既要对所报道的事件做到真实准确,又要从总体上、实质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做到局部真实与总体真实相统一。
3.善作善成,增人气,注重艺术性
电台电视台红色专题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艺术性、可看性,以提升人气,提高收视率,有效扩大教育覆盖面。一部优秀的广播电视专题作品,应当是集新闻价值、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实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上,善于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对新闻内容求新、求深、求细、求活,提炼采访中获得的一些细节,为新闻作品增色,不断提高艺术感染力,使专题作品更饱满、节目内容更好看。要借助艺术化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面,让节目有一个宏观的视角,有一个立体的效果。第一是画面感。电视新闻画面虽采用空间形式,但在时间上得到了延续和扩展。应该说,电视新闻画面的构图应该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当所要拍摄的主题和内容确定之后,摄像人员就应该选择、组织最好的画面结构方式,在拍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创作兴奋度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锐度,这样才能使画面构图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第二是语言。对于电视新闻而言,解说文字起着主导作用。红色专题的解说语言要高度精练,通俗而不失文采,具有一定的美感。解说词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不同,有着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需要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冷静地将历史事件的真相缓缓道来,还要在有限的文字中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解说词生动优美、耐人寻味,要在思想上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第三是音效。音效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现场声、同期声及配乐等构成。现场声交代事件的背景,配乐可以烘托气氛,扩大信息量,制造“讲故事”的机会。在表达感性内容,如喜怒哀乐等具有声音效果的内容时,感官上的原始冲击是独特的。同期声的使用可以增加电视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直接将事件和人物呈现给受众,增强传播的精确性和可信性。音乐可以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弥补画面、解说词的瑕疵,让报道锦上添花。
创新方法,拓宽渠道,着力强化红色效应
红色专题制作完成后,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影响面,加强与社会受众的互动,强化传播效应,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1.强化宣推,力求社会氛围有热度
在红色专题播放前,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炒热社会氛围,为节目正式开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一是相时而动。就是适逢节日、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投放公益广告,进行宣传报道,吸引公众注意力,强化心理渴望度。二是顺势而为。就是顺应时势,借助重要政治活动或重要工作部署推介红色节目,有效扩大政治影响,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三是多管齐下。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宣推,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常规渠道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会议、传单、公共场所广告等方式扩大影响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宣推网络。
2.多媒融合,力求传播受众有广度
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把握历史主动,这是广播电视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品质。在当下,广播电视机构要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重新定位,调整思路,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媒体,打造高品质的新媒体产品,让“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以创建新型主流党媒为目标,对组织架构、媒体生态、采编流程、传播渠道、评价体系等进行重新构建,向智能化全媒体转型。以“智能全媒体平台”建设为抓手,集中优质资源向新型主流阵地迁移,实现全媒体业务流程一体化、采编审发智能化、传播服务互动化、考核管理精细化、运营推送智能化,为红色节目快速广泛传播打造新型高效平台。
3.多措并举,力求触动灵魂有深度
制作播放红色节目的目的在于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因此,在节目播出后,应采取多种方式,加深受众对节目的理解与感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一是因势利导,加深认识。结合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国家宪法日等特定纪念日,组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让人们在仪式体验中感知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逐梦者、建设者。二是创新方式,激活思想。设计符合不同人群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设全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教育环境,打造红色智慧课堂。如创建红色文化体验馆,制作红色微视频,开展红色专题讲座、红色展览、红色项目调研等,引导受众置身历史情境中认知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三是发挥优势,强化成效。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特点,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同时,拓展合作交流平台,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与学校、党政机关、城乡社区和社会企业共建共享机制,合作开展队伍建设、培训资源开发和培训形式创新等活动,使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的生动课堂。
(作者单位:商丘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陆地.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官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徐芳,杨扬.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9(10).
[4]朱未,贺萌,车云鹤.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之路[J].媒体时代,2010(10).
[5]陈军.新媒体传播中的文化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0(09).
(责任编辑:邓应华)
刊登于《中国报业》杂志2023年度2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