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时代,海南党媒要按照一体化发展的方向,重塑媒体融合新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索新的传播机制,打造融媒新产品,发挥党媒的作用,找准情感的共通点,提升公信力及创造力,为全面深化党媒的改革,为国际传播营造更为有利的舆论环境。
重视本土文化与国外文化结合,构建国际传播雏形
要提升海南党媒的竞争力,一定要着力于本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结合。整体优化海南党媒队伍,更好地实现国际传播。一方面党媒要注重媒体人员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以开放性的国际眼光去审视媒体的传播过程,通过参与培训、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更为深入地了解国外文化,通过多种途径与外媒打交道,优化国际传播路径,让国际传播实现双向输出。
海南党媒可以优化人才队伍,与国内优质高校合作,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应该落实对单位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邀请资深传播人士进行国际传播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项的讲解,让员工能够敏锐地抓准国际传播的方向,将自贸港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做到知己知彼,双向互动,切实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海南党媒应该注重国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让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回到本土,讲述海南故事。比如新闻节目《外国人在海南》,就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海南自贸港建设,讲述海南自贸港的故事,让新闻的海外传播可感、可触、可亲,更能引发海外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此外,海南党媒还可以发挥在琼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他们具有在海南生活的经验,更加亲近热爱海南文化,他们的背后是更庞大的海外群体。党媒可通过实习、见习、聘用的方式,充分借助在琼海外留学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优化新闻传播内容,提升国际传播质量
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在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党媒要坚持以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为国际传播打好基础。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海外新闻受众在价值观上与本地读者有较大区别。在手里有“干货”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捕捉海外受众的所思所想、兴趣偏好,用新颖的话术改造内容,用新技术包装内容,让海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
一方面,要转换表达语态,让内容更生动、更贴近、更有服务性。国际传播是一个双向传播的过程,在传播时既要兼顾自身“说”的内容,也要兼顾新闻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谋划好“读者愿意看什么”和“我该怎么说”。
以海南自贸港建设相关新闻为例,本地新闻受众群体更加关心自贸港建设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关注自身的价值;海外受众群体则关注自贸港建设对开放、自由氛围的营造,会思考有什么好玩的体育文化旅游项目,有怎样的营商环境,以及对个人、企业、投资方能提供怎样的发展机遇等。所以对外传播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提升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服务性。
此外,还可以精心设置议题,制作国外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例如,邀请外国友人参与新闻产品制作,共同发出“海南之音”。海南国际传播中心通过聘请一批外籍主持人,共同制作《外国人在海南》《海南外传》《两会外传》《我在自贸港等你》《Tommy带你尝舌尖上的消博会》等节目,在脸书、推特、优兔、VK等海外平台发布,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技术,丰富新闻产品形态,满足海外受众多元化的信息获取和审美需求。在展开国际传播时,应以技术为依托,借助新技术创设新载体、新平台,根据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不同方式的国际传播,搭建多样化的传播矩阵,让传播内容更为丰富。
在这一过程中,海南党媒应该充分发挥集团化“作战”的平台优势和自身的影响力,推出动画、直播、手绘、条漫、海报、短视频、微电影、VR新闻产品,通过电子号外、拆字动画、歌曲MV、说唱新闻等创意十足的产品,展现海南自贸港开放、包容、多元的风情。
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点,增加媒体关注度
新闻讲求“时、效、度”,海南党媒不仅要做好舆论引导的工作,还应该整体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由于海外受众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土人情等方面与国内受众存在差异,所以做好国际传播对新闻产品有更高的要求。海南党媒应注重理智与情感融合,找准大格局中的小视角,注重大事件里的小人物,切中受众的“痛点”“泪点”“嗨点”,通过共鸣,将海南新闻报道出来。
1.找好切入点,精准表达
在复合式的媒体环境中,要想做好国际传播,海南党媒首先要把好站位,在“平衡”上下功夫,平衡好权威性和趣味性的关系。要让正面报道更有亲切感、感染力,就要事先进行细致策划,有分寸、有节奏地为提升海南自贸港总体形象加分。
海南党媒既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特征,也应该紧随时代潮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找准声音传播的切入点,让国际国内都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例如,可以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作为切入点,以“向世界解读好海南自贸港政策”为主题,积极推出多种媒体形式,发布多篇报道,以客观辩证的角度来论述这一政策的优势、价值与作用,凸显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进而以各种形式做好对外传播,为海南自由贸易港营造良好国际的舆论氛围。
2.找到共通点,释放情感
在论述自贸港的相关事件时,要以朴素真诚的民间视角,着重新闻产品的“深度”与“温度”,找准情感共鸣点。要发现新闻中的人,讲出人背后的故事,发掘故事里的细节,从细节中折射普遍的情感认同。通过不同行业人的故事,展现普通人的笑脸与汗水、收获与计划,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来呈现硬新闻背后的软影响。民间视角的新闻切忌刻板生硬、蜻蜓点水、粗线勾勒,而应当从内容到写作都细致入微、真实可感,这样才能打通情感的互通点,让传播内容受到国外受众的赞同。
搭建国外媒体渠道,实现国际传播
在实现国际传播时,应积极搭建基于国内与国外互通的平台,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寻找多种多样的中国故事、海南故事。一方面,应该积极搭建国际传播渠道。如当下正在进行的省报、省台融合发展的做法,更有利于攥指成拳,集合媒体的文字功夫、视觉思维、技术力量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拥有三沙卫视、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等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联合引进专业人才,多元化组合人才团队,开展多语种对外传播,创新更多新闻产品,并通过报台联合大平台,达成国际传播声量扩大、质量提升的目的。
另一方面,海南党媒应该逐渐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与路径,可以借助这一渠道,让国际媒体成为自身的“传声筒”,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例如,2021年6月1日,正值《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一周年,海南国际传播中心采写的英文稿件《一年吸引国内外投资2234.8亿元海南自贸港成全球投资新热土》,被美联社、美通社、澳联社、意大利通讯社、韩联社、日本共同社等600多家通讯社和媒体选用并传播,进一步提高海南的“能见度”。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责编:蔚来)
刊登于《中国报业》杂志2023年度2月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