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热点速评
用好“宅流量” 警惕“宅陷阱”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吕帆 发布时间:2022-05-19 15:5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生活线上化趋势加剧,“宅”成为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工信部于年初发布的《2021年通信业计算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迅猛增长,流量消费潜力大幅释放,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较上年增长33.9%;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接入流量达到13.36GB/户·月,当年12月数据更是创历史新高。步入“后疫情”时代,“居家模式”虽然限制了活动空间、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激发了人们以家庭为核心场景的“宅流量”的使用需求。“宅流量”,已成数字化时代的突出特征。


究其原因,从流量接入口看,“居家模式”导致非触摸性服务普及率大幅提高,加深了人们对网购、远程办公学习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9.34亿,较2019年增加1.61亿,市场规模三年内翻番;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近8亿人次,一年内增长40%;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3%,达148.2亿元;全国在线婚恋交友行业月度活跃用户显著增长至1200万以上。这些数据既是新媒体、新赛道趋势性发展的见证,也从侧面说明“宅流量”与新环境下的生活方式适配度高,已有声如破竹之势。


从流量平台看,随着人口红利逐步下降,如何实现用户增长和深度触达,成为很多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长期的“宅生活”是一种典型消费场景,为流量的场景化触达提供了一条“集约之路”,有助于减少用户损耗,提升用户转化效率,从而实现流量增长。有专家曾指出,从最初的消费需求,到工作需求、娱乐需求和更深层次的个性化需求,“宅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演变。敏锐的商家怎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在“宅”的大名目下,各平台早已利用优势资源,划分出工作、学习、健身、社交、娱乐、兴趣养成、能力培训等细分场景,并着力培养用户新的流量使用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宅流量”也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不可或缺”。


在这种“需求与满足”的博弈中,直播、视频、在线协同工作等大流量应用场景早迈开了迭代创新的步伐。深耕健身领域的刘畊宏直播间,即便本月在线人数下滑近半,仍有200万“畊宏女孩/男孩”随着音乐踩点锻炼;一些政务微信公众号,强调“吸睛”又“走心”的语态革新,平常边科普边卖萌,以服务型政府的官号身份击穿次元壁;在线协同工作软件、校园慕课平台、各类直播应用均有不同程度创新;明星VR演唱会、正念冥想APP、心理健康“云课堂”,成为很多人居家休闲娱乐的多一种选择。凡此种种,证明“宅流量”的火爆并非偶然,也再次说明:环境变化虽然会带来流量变局,但局部创新才是主流。以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大规模的场景化触达为特征的“互联网下半场”,既是流量渗透场景、实现变现的重要一步,也与每一个具体的人和生活样态有关。


值得警惕的是,当“宅流量”让传播与营销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一些社会新闻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诸多问题。譬如,智能传播时代身体与人机的关系,社交媒体“信息茧房”效应对个体的影响,大视频时代网络直播的边界与责任,用户信息与商业伦理,算法的负效应与算法治理,老年与儿童在数字鸿沟中的解决方案,解决痛点与提升质量的关系,同质化信息与竞争,流量挤兑现象,虚假营销与消费陷阱,假故事与真谣言,等等。疫情总会过去,随着生活状态回归正常,“宅流量”的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那时,“居家”与“互联”的关系又将如何? 


更应深思的是,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一间房也许会成为一座孤岛,但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有效隔离是以社会的高度连接为前提的。当城市的流动变得平缓、喧嚣归于宁静,当集体性的生活被远程化、分布式、个体性的模式所取代,我们又能否走出一己之隅,在重焕生机的“老环境”中,带上居家时养足的精气神,奔赴下一场“与春天的约会”。


(作者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用好“宅流量” 警惕“宅陷阱”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2-05-19 15:52:02
      生活线上化趋势加剧,“宅”成为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工信部于年初发布的《2021年通信业计算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迅猛增长,流量消费潜力大幅释放,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较上年增长33.9%;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接入流量达到13.36GB/户·月,当年12月数据更是创历史新高。步入“后疫情”时代,“居家模式”虽然限制了活动空间、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激发了人们以家庭为核心场景的“宅流量”的使用需求。“宅流量”,已成数字化时代的突出特征。究其原因,从流量接入口看,“居家模式”导致非触摸性服务普及率大幅提高,加深了人们对网购、远程办公学习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9.34亿,较2019年增加1.61亿,市场规模三年内翻番;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近8亿人次,一年内增长40%;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3%,达148.2亿元;全国在线婚恋交友行业月度活跃用户显著增长至1200万以上。这些数据既是新媒体、新赛道趋势性发展的见证,也从侧面说明“宅流量”与新环境下的生活方式适配度高,已有声如破竹之势。从流量平台看,随着人口红利逐步下降,如何实现用户增长和深度触达,成为很多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长期的“宅生活”是一种典型消费场景,为流量的场景化触达提供了一条“集约之路”,有助于减少用户损耗,提升用户转化效率,从而实现流量增长。有专家曾指出,从最初的消费需求,到工作需求、娱乐需求和更深层次的个性化需求,“宅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演变。敏锐的商家怎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在“宅”的大名目下,各平台早已利用优势资源,划分出工作、学习、健身、社交、娱乐、兴趣养成、能力培训等细分场景,并着力培养用户新的流量使用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宅流量”也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不可或缺”。在这种“需求与满足”的博弈中,直播、视频、在线协同工作等大流量应用场景早迈开了迭代创新的步伐。深耕健身领域的刘畊宏直播间,即便本月在线人数下滑近半,仍有200万“畊宏女孩/男孩”随着音乐踩点锻炼;一些政务微信公众号,强调“吸睛”又“走心”的语态革新,平常边科普边卖萌,以服务型政府的官号身份击穿次元壁;在线协同工作软件、校园慕课平台、各类直播应用均有不同程度创新;明星VR演唱会、正念冥想APP、心理健康“云课堂”,成为很多人居家休闲娱乐的多一种选择。凡此种种,证明“宅流量”的火爆并非偶然,也再次说明:环境变化虽然会带来流量变局,但局部创新才是主流。以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大规模的场景化触达为特征的“互联网下半场”,既是流量渗透场景、实现变现的重要一步,也与每一个具体的人和生活样态有关。值得警惕的是,当“宅流量”让传播与营销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一些社会新闻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诸多问题。譬如,智能传播时代身体与人机的关系,社交媒体“信息茧房”效应对个体的影响,大视频时代网络直播的边界与责任,用户信息与商业伦理,算法的负效应与算法治理,老年与儿童在数字鸿沟中的解决方案,解决痛点与提升质量的关系,同质化信息与竞争,流量挤兑现象,虚假营销与消费陷阱,假故事与真谣言,等等。疫情总会过去,随着生活状态回归正常,“宅流量”的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那时,“居家”与“互联”的关系又将如何? 更应深思的是,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一间房也许会成为一座孤岛,但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有效隔离是以社会的高度连接为前提的。当城市的流动变得平缓、喧嚣归于宁静,当集体性的生活被远程化、分布式、个体性的模式所取代,我们又能否走出一己之隅,在重焕生机的“老环境”中,带上居家时养足的精气神,奔赴下一场“与春天的约会”。(作者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