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并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全面”,不仅表明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理解和实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所在。
从广度上讲,全面指覆盖乡村之全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党中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之后更长一段时间内“三农”工作的主题和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是针对特定状况和水平的乡村设定的,而是将全部乡村纳入实施范围内,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任何一个乡村都不掉队。脱贫摘帽的农村地区仍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关注对象。脱贫农村尽管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实现长足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由于这些地区历史上发展长期滞后、发展基础薄弱,仅仅使得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仅与发达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远远落后于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对于刚刚脱贫的农村而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合乎逻辑的演进和发展,是对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推动这些地区发展的良好经验和有益做法的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从而有助于巩固其脱贫成果,不断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加快其现代化建设。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地区尽管早早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困扰,却也面临着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予以解决,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不断缩小与发达城市地区的现代化差距,更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从深度上讲,全面指振兴内容之全面。由温饱到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现代化,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覆盖领域更广、品质更高等特点。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着眼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水平,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同振兴。产业振兴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既要通过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要通过以工补农、工农互促推进农村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人才振兴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既要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就地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也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搭台子、优环境、给政策,吸引鼓励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新局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大力倡导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得绿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最亮色。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和各种群众自治组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从主体上讲,全面指参与推进人员之全面。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深刻表明,乡村振兴决不仅是农民的事情,决不能被局限在农村地域范围内,而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党必须从党的初心和使命高度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责任制,真正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总体部署变成全体党员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证“中国饭碗”不缺粮,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优化升级。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此外,当前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已经无法单单通过其内部的发展得以遏制和消除,而须放置在国家发展的整个空间格局和产业布局中才能得以解决。就此而言,“三农”问题的根本性、关联性、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规范和引导,在整个社会上营造重农、兴农、强农之氛围,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工农融合发展机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保证各类社会主体能够进得来、用得上、干得好。
(林志友,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