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发挥高校优势
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新知新觉)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海东 发布时间:2021-09-29 09:20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共同写好这篇大文章。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


  推动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高校要积极推进学科特色优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服务乡村,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组织强化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实施涉农重大科技项目,努力解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鼓励高校涉农专业师生研究农业生产关键性问题,对相关技术问题全程“把脉”“问诊”,让专家学者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二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结合相关地区资源禀赋,帮助农民群众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推动乡村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乡村在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多重功能,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三是有序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落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途径,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形式,加快建设区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深度融合。


  提高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离不开知识和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一方面,探索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深度推进校地合作,拓宽教育扶贫途径,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乡村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乡村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


  强化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需要更多优秀涉农人才。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培养涉农综合型人才。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将招生计划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用好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师生服务乡村。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三是提升基层人才综合素质。统筹规划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干部、农民、教师、医生等群体的素质能力。


  (张海东,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


  《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9日09版)

责任编辑:王文钰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新知新觉)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9-29 09:20:56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共同写好这篇大文章。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推动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高校要积极推进学科特色优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服务乡村,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组织强化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实施涉农重大科技项目,努力解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鼓励高校涉农专业师生研究农业生产关键性问题,对相关技术问题全程“把脉”“问诊”,让专家学者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二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结合相关地区资源禀赋,帮助农民群众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推动乡村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乡村在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多重功能,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三是有序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落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途径,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形式,加快建设区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离不开知识和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一方面,探索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深度推进校地合作,拓宽教育扶贫途径,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乡村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乡村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强化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需要更多优秀涉农人才。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培养涉农综合型人才。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将招生计划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用好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师生服务乡村。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三是提升基层人才综合素质。统筹规划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干部、农民、教师、医生等群体的素质能力。(张海东,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9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