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五位一体”谱华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40))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10 09:1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79.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安吉余村靠着开山采石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烟尘笼罩、污水横流成为困扰群众的大问题。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在抉择的十字路口,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村在这一重要理念的引领下,努力修复生态,用绿水青山敲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大门,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已经从小山村走向了全中国,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这两者绝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清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绝不能一味索取资源。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巍巍高山、茫茫草原、茂密森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湖泊湿地、冰天雪地等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绿水青山还是更加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时至今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人们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发展、工作、生活和旅游。河北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吉林查干湖渔场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陕西安康的茶农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都印证了“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道理。


  网友微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味竭泽而渔,只顾眼前、不谋长远,势必自毁家园、自食苦果。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题”,而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


  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胜过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如果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定要从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壮大“美丽经济”。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的生动实践,让祖国大地山川绿起来了,让人民生活美起来了。路子选对了就要持续走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80.如何理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中国经济大动脉。但多年来,她也饱受环境污染、过度开发之痛。长江病了,病得还不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脉开方,推动沿江11省市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协同发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而今大江奔流,正日益呈现水清地绿天蓝与活力效力魅力交相辉映的景象,唱响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习言习语


  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场深刻革命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它突破了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的真谛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是要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从一味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回顾历史,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14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要实现永续发展,如果再走美欧老路,无节制消耗资源,不计代价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的,也是走不通的。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必须坚决摒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根本之策,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经济发展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发展“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追求绿色发展繁荣。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通过绿色技术体系改造形成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破坏生态、触碰红线事件,如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腾格里沙漠遭企业污染等,这些事件受到严肃查处,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触及灵魂深处,促进每个人从意识到行为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近年来,上海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法规先行、正向激励、精细操作,目前居民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经提升至90%以上,诠释了“新时尚”的内涵,让文明习惯常留“指间”,绿色生活常在“心间”。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人类的美好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人民日报》(2021年09月10日05版)

责任编辑:王文钰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五位一体”谱华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40))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9-10 09:13:03
      79.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安吉余村靠着开山采石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烟尘笼罩、污水横流成为困扰群众的大问题。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在抉择的十字路口,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村在这一重要理念的引领下,努力修复生态,用绿水青山敲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大门,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已经从小山村走向了全中国,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这两者绝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清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绝不能一味索取资源。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巍巍高山、茫茫草原、茂密森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湖泊湿地、冰天雪地等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绿水青山还是更加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时至今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人们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发展、工作、生活和旅游。河北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吉林查干湖渔场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陕西安康的茶农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都印证了“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道理。网友微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味竭泽而渔,只顾眼前、不谋长远,势必自毁家园、自食苦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题”,而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胜过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如果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定要从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壮大“美丽经济”。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的生动实践,让祖国大地山川绿起来了,让人民生活美起来了。路子选对了就要持续走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80.如何理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中国经济大动脉。但多年来,她也饱受环境污染、过度开发之痛。长江病了,病得还不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脉开方,推动沿江11省市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协同发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而今大江奔流,正日益呈现水清地绿天蓝与活力效力魅力交相辉映的景象,唱响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习言习语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场深刻革命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它突破了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的真谛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是要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从一味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回顾历史,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14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要实现永续发展,如果再走美欧老路,无节制消耗资源,不计代价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的,也是走不通的。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必须坚决摒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根本之策,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经济发展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发展“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追求绿色发展繁荣。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通过绿色技术体系改造形成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破坏生态、触碰红线事件,如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腾格里沙漠遭企业污染等,这些事件受到严肃查处,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触及灵魂深处,促进每个人从意识到行为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近年来,上海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法规先行、正向激励、精细操作,目前居民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经提升至90%以上,诠释了“新时尚”的内涵,让文明习惯常留“指间”,绿色生活常在“心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人类的美好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人民日报》(2021年09月10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