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为达到世界先进、前沿和发达水平的发展过程。自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主旨,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成为现代文明的主流和前沿。但在这一次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被甩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后面。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近代以来,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在历经众多失败的探索之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启并走上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地推进了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创造了世界奇迹,形成了充满新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本成型。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全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自信。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虽然各个国家成为世界先进、达到发达水平的目标基本趋同,现代化进程中也遵循关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共同的规律,但从整体上看,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成功现代化模式或道路。先发的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虽然对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但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最终是由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一定是符合其基本国情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同志用“小康之家”这个概念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首次综合表述为“小康”。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把现代化战略部署分为了“三步走”。在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规划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确认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又分为两个阶段的部署,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具体规划了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提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发展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象和发展过程,体现出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最为根本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足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国情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根本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个特征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显著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时,也强调了共同富裕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一定具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重要特征,这内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原则之中,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共同富裕可以是一个状态或结果,也可以是一个过程或行为。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共同富裕,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反义”,与平均主义的“均富”不“同义”。共同富裕所描述的不是少数人富裕、贫富差距巨大的状态,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一样富裕的情况。作为一个过程或者行为,共同富裕意味共同致富和共同发展,全体人民都有追求发展、勤劳致富的共同权利和机会,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奋斗的过程,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也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可以一部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作为一个过程或行为,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从目标要求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一方面是要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达状态,即“富裕”,另一方面是要让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共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初心使命,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衡量标准。从实现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形成人人参与发展过程、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公平普惠的环境条件和制度体系,动态把握发展生产力与消除两极分化两方面的现代化战略任务,形成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现代化政策体系。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步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要求,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的政策思路。
一方面,保持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保证“富裕”。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保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才能不断提升“富裕”水平、增强持续做大“蛋糕”的能力。基于现代化规律,一个经济体到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经济潜在增速便开始下降。根据人口预测模型、资本存量估算、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等测算结果,我国经济增长还有足够潜力,有能力到2035年人均GDP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也要看到,这一发展潜力的基础还有待加强。为此,在新发展阶段,既要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有效协同,以实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又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实施高水平开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断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另一方面,以完善分配格局为重要抓手,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具体到分配领域,需要关注以下内容: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继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一次分配注重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协调性,二次分配聚焦公平公正,三次分配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流动性,逐步提升全体人民收入水平、财富存量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完善分配格局不仅会直接促进共同富裕有实质进展,也会促进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黄群慧,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