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杰 发布时间:2021-08-05 09:34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关系、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向,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和实生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为二者相互融通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悠久辉煌的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科学成果,以《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形成了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走过了二者“能否结合”到“如何结合”“怎样结合”的过程,形成了“结合说”“互补说”“改造说”“综合创新说”等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逻辑地包含两方面的“结合”:一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是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实现这两个“结合”,才能够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现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吃”掉、“化”掉另一个,也不是二者合而为一,而是各自都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哲学发现了多元共生才能创新、封闭单一必然僵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两者具有相通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关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关切人的修身臻于至善,两者具有相通的人文旨趣;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改变世界,中华传统文化重视躬行修齐治平,两者都强调经世致用,具有相通的务实品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同而和、和实生物,从学理上看两者具备“相结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基础。


  “与时偕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百年历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的历程。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以武力侵略掠夺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就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不断探索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轮番而起、接连失败。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前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体系,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易·损》中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中华文化向来推崇与时俱进、日新又新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日益形成清晰而坚定的理论与实践自觉。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4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明确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哲学中“实事求是”这一命题相结合,用“实事求是”精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关键词。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礼记·礼运》中“小康”社会理想相结合,规划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更加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阐发与传承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述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高超的中国智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相互提升、相互融合,明确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保合太和”,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充分肯定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诸层面的价值意义,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现实条件与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塑并筑牢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蕴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易·乾》中讲:“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国文化一向追求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境界。如何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来原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就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之本,坚守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就是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思想养料与文化资源;“面向未来”,就是勇于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进程中的又一次深刻觉醒,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加全面深化的新境界,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磅礴强劲的思想伟力。


  (王杰,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文钰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来源:大众日报 2021-08-05 09:34: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关系、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向,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实生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为二者相互融通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悠久辉煌的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科学成果,以《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形成了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走过了二者“能否结合”到“如何结合”“怎样结合”的过程,形成了“结合说”“互补说”“改造说”“综合创新说”等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逻辑地包含两方面的“结合”:一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是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实现这两个“结合”,才能够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现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吃”掉、“化”掉另一个,也不是二者合而为一,而是各自都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哲学发现了多元共生才能创新、封闭单一必然僵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两者具有相通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关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关切人的修身臻于至善,两者具有相通的人文旨趣;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改变世界,中华传统文化重视躬行修齐治平,两者都强调经世致用,具有相通的务实品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同而和、和实生物,从学理上看两者具备“相结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基础。“与时偕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百年历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的历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以武力侵略掠夺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就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不断探索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轮番而起、接连失败。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前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体系,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易·损》中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中华文化向来推崇与时俱进、日新又新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日益形成清晰而坚定的理论与实践自觉。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4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明确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哲学中“实事求是”这一命题相结合,用“实事求是”精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关键词。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礼记·礼运》中“小康”社会理想相结合,规划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更加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阐发与传承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述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高超的中国智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相互提升、相互融合,明确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保合太和”,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充分肯定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诸层面的价值意义,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现实条件与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塑并筑牢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蕴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易·乾》中讲:“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国文化一向追求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境界。如何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来原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就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之本,坚守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就是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思想养料与文化资源;“面向未来”,就是勇于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进程中的又一次深刻觉醒,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加全面深化的新境界,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磅礴强劲的思想伟力。(王杰,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