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和更为强大的动力。在大学里,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专业训练,毕业后一般会从事本专业或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久而久之,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会浸染上专业特色。
但是,人生是不分专业的,每个人遇到的待人接物、谈婚论嫁、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生老病死等具体生活问题,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是不能有效解决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罗素所言:“现代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是太偏于某些技能的训练,而很少通过正确地观察世界来开阔人的思想和心灵。”
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些人专业研究能力虽然比较强,但处理日常问题时却表现得不如一般人,甚至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可见,处理具体而琐碎的生活问题需要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再优秀的人也可能会有人生的短板。如果说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生的长板,那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则要弥补人生的短板。
从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讲,专业以外的素质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会更多、更大。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某一个学科专业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不同学科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实现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值得我们深思。
实现由专业学习向培养全面素质能力的转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唱的是对台戏,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培养出来的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家校社唱好协同育人一台戏,才能真正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完善人格的时代新人,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从育人目标来看,从小学到大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代替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具有不能轻视的重要意义。
今年3月《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发行,对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提升公众对家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教育不仅要关注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要开阔视野,要心中装着孩子的健康,装着千万家庭的幸福,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为我们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学科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开设、专业培训需要更多的高等学校参与,需要更多的学人贡献智慧力量,需要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建设家庭教育美好家园,需要学者的学术坚守、教育情怀、责任担当和不懈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我国实际国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探讨家庭教育知识体系、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建设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家庭教育实践展开对话、交流、研讨,期待在这个领域多出大成果,多出好成果。
(郝清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