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美好生活的“长宽高”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宜航 发布时间:2024-04-15 16:5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的价值依托和永恒追求。从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美好生活高度重视,念兹在兹。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用心体悟美好生活“长宽高”的丰富内涵,对我们抓好民生社会事业、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美好生活的长度不断延伸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滚滚向前。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心往神驰。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四有”,到后来不断增加的居者有其屋、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食、耕者有其田……这些“有”,就是先人们向风慕义的理想国。但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米珠薪桂”几乎成了历史常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直是难解之结。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一上任就庄严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摆脱饥寒交迫,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实现全面小康,时代征程培风图南,美好生活晖光日新,迈向伟大复兴的“命运交响曲”开启非凡乐章。


  保障和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创新性地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从“五有”到“七有”,内容更加丰赡,涵盖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民生活的全周期保障、全方位改善。这“七有”,是中华民族梦想期盼的升华,铺陈开一幅本深末茂、良苗怀新的美好生活图景。


  美好生活的宽度不断拓展


  如果美好生活的长度是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容多少,那么宽度就是指享受美好生活主体的范围宽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明确要求。“全体人民”,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宽度。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样物阜民丰的美好生活不是部分人的,而是全体人民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因此,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全民共享,即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也正是以这样一种万壑归流的决心和毅力,我们才走出了一条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异曲同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可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同样是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如此宏伟的未来发展目标,融入到“美好生活”这一朴素的、平民化的叙事话语中,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化的需要之中,更能激发每个普通人的奋进力量。家国一体、家国同心,普通人生活中一个个朴素的小目标正在成为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积极担负起促进全球发展的责任,以百年奋斗的“自转”推动世界历史的“公转”,以胸怀天下的“大道”引领美好未来的“大同”,以自主探索的“中国特色”贡献人类文明的“中国方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美好生活的高度不断攀升


  美好生活具有历史性,呈现动态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不同的定义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攀升。新时代语境下的美好生活,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同步进阶,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互相呼应。


  美好生活的价值标高、实现进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态过程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价值一致性、同步性。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侧重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那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更加侧重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要小康”到“要健康”等等,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因时应势,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个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不同维度构建了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指数,把高质量的文化需求、丰富的情感需求、有品质的审美需求以及更加广泛的交往需求等高层次需求都纳入了“内容包”。


  拓展美好生活的长宽高,编织共同富裕的经纬线,离不开高质量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高质量发展就重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于此,一方面应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向叠加、积厚成势,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重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铸就新质生产力,给人民提供成色更足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并且激励人民以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以实干拨动命运齿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美好生活的“长宽高”
来源:学习时报 2024-04-15 16:53:42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的价值依托和永恒追求。从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美好生活高度重视,念兹在兹。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用心体悟美好生活“长宽高”的丰富内涵,对我们抓好民生社会事业、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美好生活的长度不断延伸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滚滚向前。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心往神驰。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四有”,到后来不断增加的居者有其屋、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食、耕者有其田……这些“有”,就是先人们向风慕义的理想国。但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米珠薪桂”几乎成了历史常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直是难解之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一上任就庄严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摆脱饥寒交迫,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实现全面小康,时代征程培风图南,美好生活晖光日新,迈向伟大复兴的“命运交响曲”开启非凡乐章。保障和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创新性地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从“五有”到“七有”,内容更加丰赡,涵盖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民生活的全周期保障、全方位改善。这“七有”,是中华民族梦想期盼的升华,铺陈开一幅本深末茂、良苗怀新的美好生活图景。美好生活的宽度不断拓展如果美好生活的长度是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容多少,那么宽度就是指享受美好生活主体的范围宽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明确要求。“全体人民”,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宽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样物阜民丰的美好生活不是部分人的,而是全体人民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因此,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全民共享,即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也正是以这样一种万壑归流的决心和毅力,我们才走出了一条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异曲同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可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同样是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如此宏伟的未来发展目标,融入到“美好生活”这一朴素的、平民化的叙事话语中,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化的需要之中,更能激发每个普通人的奋进力量。家国一体、家国同心,普通人生活中一个个朴素的小目标正在成为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积极担负起促进全球发展的责任,以百年奋斗的“自转”推动世界历史的“公转”,以胸怀天下的“大道”引领美好未来的“大同”,以自主探索的“中国特色”贡献人类文明的“中国方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美好生活的高度不断攀升美好生活具有历史性,呈现动态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不同的定义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攀升。新时代语境下的美好生活,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同步进阶,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互相呼应。美好生活的价值标高、实现进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态过程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价值一致性、同步性。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侧重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那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更加侧重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要小康”到“要健康”等等,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因时应势,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个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不同维度构建了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指数,把高质量的文化需求、丰富的情感需求、有品质的审美需求以及更加广泛的交往需求等高层次需求都纳入了“内容包”。拓展美好生活的长宽高,编织共同富裕的经纬线,离不开高质量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高质量发展就重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于此,一方面应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向叠加、积厚成势,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重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铸就新质生产力,给人民提供成色更足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并且激励人民以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以实干拨动命运齿轮。(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