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把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叶兴庆 发布时间:2024-04-01 15:5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要遵循这个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农业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具有特殊性,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创新驱动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压舱石”特殊使命,长远看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现阶段要锚定稳产保供目标,把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拓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立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摆脱主要靠耕地、淡水、化肥、农药等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源自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平均年龄快速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偏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要从存量农民中培养高素质农民、中坚农民。另一方面,要引导知识、优质劳动力到农村去,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资料从常规投入品向新型投入品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要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耕地质量的跃升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发展控缓释肥等新型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提高化肥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发展生物酵素饲料等新型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改善畜产品品质。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劳动对象从常规动植物品种向高产优质耐逆动植物品种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要针对制约种业振兴的关键卡点,把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重大创新平台、大型企业为龙头推进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促进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紧跟世界种业科技前沿,加大生物育种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化扩面提速。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组合从传统种养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平台、以传统种养业为载体实现组合,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随着农户不断分化、大型农业机械规模经济临界点扩大、信息技术渗透等深刻变革,需要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生产托管、服务外包等新型经营形态承载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坚持两线作战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先进性、相对性和动态性,既体现在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同产业领域传统产业占比、新兴产业成长性存在差异,这两类新质生产力的摆布也就存在差异。农业是传统产业占比最高的行业之一,在农业领域尤其应注重发展前一类新质生产力,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应围绕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


  应扭住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个主战场不松懈。我国农业体量大,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突出,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存在着庞大的存量升级空间。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总体思路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六用三提高”,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已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21亿亩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25%,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8.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9.7亿亩次。只要沿着这个思路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应在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方面积极作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至3万美元发展阶段,将经历明显的植物源食物占比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上升的食物消费结构转型。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万美元,正处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期。满足十几亿人口对动物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既需要通过挖掘耕地生产饲料粮的潜力、提高饲料报酬率支撑畜牧业发展,也需要开辟新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我国在这方面已具备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例如,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倍和2.4倍,占海水鱼类养殖产量的两成以上。又如,我国已有企业成功利用工业尾气合成饲料级乙醇梭菌蛋白,利用甲醇或乙醇非粮碳源微生物合成牛乳清蛋白。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食用饲用生物制造等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细胞培养肉等农业领域未来产业,对我国这种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在编制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安排使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时,应把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范围。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把准基本原则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遵循规律,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应遵循需求诱致型技术进步逻辑,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出发,坚持需求导向,把提高耕地和灌溉用水等资源要素产出效率、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作为主攻方向。应注重通过技术集成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并非都是高大上、关键在管用的认知出发,突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协同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应把绿色可持续作为底色,从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出发,高度关注农业技术进步对自然界的长期影响、对生命伦理的影响。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能,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农业补贴和保险制度、农业投融资制度等领域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组合效率。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把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来源:农民日报 2024-04-01 15:57:03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要遵循这个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农业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具有特殊性,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创新驱动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压舱石”特殊使命,长远看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现阶段要锚定稳产保供目标,把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拓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立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摆脱主要靠耕地、淡水、化肥、农药等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源自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平均年龄快速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偏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要从存量农民中培养高素质农民、中坚农民。另一方面,要引导知识、优质劳动力到农村去,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资料从常规投入品向新型投入品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要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耕地质量的跃升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发展控缓释肥等新型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提高化肥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发展生物酵素饲料等新型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改善畜产品品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劳动对象从常规动植物品种向高产优质耐逆动植物品种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要针对制约种业振兴的关键卡点,把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重大创新平台、大型企业为龙头推进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促进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紧跟世界种业科技前沿,加大生物育种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化扩面提速。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组合从传统种养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平台、以传统种养业为载体实现组合,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随着农户不断分化、大型农业机械规模经济临界点扩大、信息技术渗透等深刻变革,需要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生产托管、服务外包等新型经营形态承载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坚持两线作战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先进性、相对性和动态性,既体现在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同产业领域传统产业占比、新兴产业成长性存在差异,这两类新质生产力的摆布也就存在差异。农业是传统产业占比最高的行业之一,在农业领域尤其应注重发展前一类新质生产力,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应围绕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应扭住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个主战场不松懈。我国农业体量大,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突出,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存在着庞大的存量升级空间。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总体思路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六用三提高”,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已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21亿亩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25%,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8.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9.7亿亩次。只要沿着这个思路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应在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方面积极作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至3万美元发展阶段,将经历明显的植物源食物占比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上升的食物消费结构转型。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万美元,正处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期。满足十几亿人口对动物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既需要通过挖掘耕地生产饲料粮的潜力、提高饲料报酬率支撑畜牧业发展,也需要开辟新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我国在这方面已具备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例如,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倍和2.4倍,占海水鱼类养殖产量的两成以上。又如,我国已有企业成功利用工业尾气合成饲料级乙醇梭菌蛋白,利用甲醇或乙醇非粮碳源微生物合成牛乳清蛋白。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食用饲用生物制造等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细胞培养肉等农业领域未来产业,对我国这种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在编制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安排使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时,应把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范围。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把准基本原则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遵循规律,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应遵循需求诱致型技术进步逻辑,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出发,坚持需求导向,把提高耕地和灌溉用水等资源要素产出效率、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作为主攻方向。应注重通过技术集成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并非都是高大上、关键在管用的认知出发,突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协同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应把绿色可持续作为底色,从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出发,高度关注农业技术进步对自然界的长期影响、对生命伦理的影响。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能,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农业补贴和保险制度、农业投融资制度等领域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组合效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