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胡洪彬 发布时间:2024-03-06 16:46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提供了根本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意义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贯穿其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根本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根基,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极具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贡献,进一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发展。


  深化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构成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既涵盖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教育和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进而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了数字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的重要性,这不仅从科学技术层面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而且基于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及其同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紧密结合,也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丰富了劳动资料的结构内容,扩大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创新并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由协作产生的,即在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力的各要素既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又存在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推动生产力不断实现发展,保证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实现内在协调和最佳结合至关重要,由此才能促使生产力发挥出最大化的动能和整体性的效能。新质生产力强调对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其内在呼唤的不仅是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协同,也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协同、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更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企业与社会的协同,正是基于这些协同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合理化,进一步彰显出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性要求。


  推进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生产力本质上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不断演进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新产业为引领,不仅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与管理模式,这一过程的展开既有效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范围,也实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因而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突破创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理论精髓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价值


  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新质生产力源于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作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生产力发展理论,也必然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更加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发展同样存在一些现实短板,如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一些关键与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依旧客观存在等等。作为数字技术时代孕育而来的一种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和支撑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所谓“新”,首先就在于其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发展的核心位置,将知识、技术、信息等传统的非物质生产因素纳入生产力范畴,赋予了生产力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可谓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必然要求科技发展聚焦前沿创新,必然要求壮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满足新兴市场的发展需求,也必然要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现深度融合。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的整体趋势,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水平实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以保障和实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果我国依然走全靠要素进行驱动的发展路径,则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巨大损耗,随着我国科技发展领域的不断突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主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的生产力,也是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背景。新质生产力之所谓“质”,其锚点就在于高质量。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供给质量,可以带动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也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可以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既构成了一种新动能,也代表着一个新起点,必然能够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
来源:学习时报 2024-03-06 16:46:3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提供了根本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意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贯穿其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根本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根基,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极具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贡献,进一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发展。深化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构成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既涵盖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教育和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进而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了数字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的重要性,这不仅从科学技术层面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而且基于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及其同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紧密结合,也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丰富了劳动资料的结构内容,扩大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创新并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由协作产生的,即在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力的各要素既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又存在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推动生产力不断实现发展,保证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实现内在协调和最佳结合至关重要,由此才能促使生产力发挥出最大化的动能和整体性的效能。新质生产力强调对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其内在呼唤的不仅是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协同,也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协同、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更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企业与社会的协同,正是基于这些协同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合理化,进一步彰显出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性要求。推进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生产力本质上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不断演进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新产业为引领,不仅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与管理模式,这一过程的展开既有效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范围,也实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因而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突破创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理论精髓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价值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新质生产力源于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作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生产力发展理论,也必然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更加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发展同样存在一些现实短板,如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一些关键与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依旧客观存在等等。作为数字技术时代孕育而来的一种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和支撑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所谓“新”,首先就在于其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发展的核心位置,将知识、技术、信息等传统的非物质生产因素纳入生产力范畴,赋予了生产力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可谓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必然要求科技发展聚焦前沿创新,必然要求壮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满足新兴市场的发展需求,也必然要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现深度融合。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的整体趋势,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水平实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以保障和实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果我国依然走全靠要素进行驱动的发展路径,则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巨大损耗,随着我国科技发展领域的不断突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主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的生产力,也是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背景。新质生产力之所谓“质”,其锚点就在于高质量。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供给质量,可以带动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也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可以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既构成了一种新动能,也代表着一个新起点,必然能够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