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赵振华 发布时间:2024-02-23 10:44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既是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又是方法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要求,充分认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巨大潜力和重大意义,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充分认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


  统筹是我们党的科学方法论,即统一谋划和部署,也就是在综合考虑全局前提下,统一组织、协调某些领域内的各种资源和活动,目的是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圆满实现既定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都十分重视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统筹是方法,更是艺术,体现的是综合本领。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之后,针对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自然禀赋、人文环境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让全国各个地区以同样速度发展起来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难以做到。邓小平1988年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他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关于统筹的具体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兼顾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要学会用统筹思维来认识问题、部署工作。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巨大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等问题依然存在,既制约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也阻碍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只有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才能更好助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共产党好。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乡村全面振兴,可以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伟力、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城镇和乡村虽然处于不同空间,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既是人口聚集、资源高效利用,也让更多的人口享受城镇文明。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片面强调城镇发展,更加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愈深度发展,愈要求乡村同步进步。特别是我国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即使城镇化已经完成,也意味着必然有数亿人口生活在乡村。反过来说,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只有更好地统筹,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比翼双飞。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矛盾是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久久为功地补上乡村发展的短板。


  多管齐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各个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北方与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有别,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效果和结果导向,多管齐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统筹的抓手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最大的短板就是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和公共服务短缺,农民最大的盼望就是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大公共服务下乡的力度。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手段,建立智慧学校、智慧教室,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同步享受城镇优质教育;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统筹的重点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通畅流动。当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生产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现象。一方面,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土地等呈现向城镇单向流动特点,极大阻碍了乡村发展,乡村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生产要素综合缺乏症。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受到户籍制度制约,进城农民无法落户,子女在城镇就学受到影响,这就是不少地方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的原因。促进生产要素在乡村合理流动,一是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动摇;二是改变生产要素不合理流动,实施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工程,引导更多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培训更多的新兴职业农民;三是打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壁垒,特别是户籍制度,让进城农民进得放心。生产要素的流动既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继续实施倾斜性财政政策,重点支持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乡村发展的力度,既要普,更要惠,切实解决乡村全面振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乡村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统筹的切入点是县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县域既是独立的行政单元,又是城镇和乡村的自然结合体,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既有市民又有农民。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也在县域。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乡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善于及时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消除短板的歼灭战,久久为功。做大做强县城,增强县城的产业聚集功能,突出主导产业,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以人口聚集推动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镇与农村空间距离最近,服务距离最短,农村农业愈发展,农民对各种服务的需求愈旺盛,愈需要增强乡镇的服务功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学习时报 2024-02-23 10:44:5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既是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又是方法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要求,充分认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巨大潜力和重大意义,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认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统筹是我们党的科学方法论,即统一谋划和部署,也就是在综合考虑全局前提下,统一组织、协调某些领域内的各种资源和活动,目的是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圆满实现既定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都十分重视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统筹是方法,更是艺术,体现的是综合本领。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之后,针对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自然禀赋、人文环境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让全国各个地区以同样速度发展起来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难以做到。邓小平1988年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他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关于统筹的具体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兼顾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要学会用统筹思维来认识问题、部署工作。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巨大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等问题依然存在,既制约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也阻碍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只有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才能更好助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共产党好。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乡村全面振兴,可以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伟力、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城镇和乡村虽然处于不同空间,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既是人口聚集、资源高效利用,也让更多的人口享受城镇文明。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片面强调城镇发展,更加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愈深度发展,愈要求乡村同步进步。特别是我国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即使城镇化已经完成,也意味着必然有数亿人口生活在乡村。反过来说,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只有更好地统筹,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比翼双飞。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矛盾是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久久为功地补上乡村发展的短板。多管齐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各个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北方与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有别,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效果和结果导向,多管齐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的抓手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最大的短板就是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和公共服务短缺,农民最大的盼望就是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大公共服务下乡的力度。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手段,建立智慧学校、智慧教室,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同步享受城镇优质教育;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的重点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通畅流动。当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生产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现象。一方面,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土地等呈现向城镇单向流动特点,极大阻碍了乡村发展,乡村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生产要素综合缺乏症。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受到户籍制度制约,进城农民无法落户,子女在城镇就学受到影响,这就是不少地方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的原因。促进生产要素在乡村合理流动,一是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动摇;二是改变生产要素不合理流动,实施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工程,引导更多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培训更多的新兴职业农民;三是打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壁垒,特别是户籍制度,让进城农民进得放心。生产要素的流动既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继续实施倾斜性财政政策,重点支持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乡村发展的力度,既要普,更要惠,切实解决乡村全面振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乡村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统筹的切入点是县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县域既是独立的行政单元,又是城镇和乡村的自然结合体,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既有市民又有农民。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也在县域。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乡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善于及时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消除短板的歼灭战,久久为功。做大做强县城,增强县城的产业聚集功能,突出主导产业,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以人口聚集推动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镇与农村空间距离最近,服务距离最短,农村农业愈发展,农民对各种服务的需求愈旺盛,愈需要增强乡镇的服务功能。〔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