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工作者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突破,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农业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过去的一年,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战在“三农”战线上,深入基层为农户、合作社、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帮扶指导,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难点进行科研攻关,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推进了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带来了农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有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了88%、80%,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不断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看到,当前,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的良好社会氛围加速形成,科技改变农业农村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新一代农民更乐于接受新技术,能够利用互联网信息渠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新的一年,应围绕科技培训、农技服务、就业指导、农村科普等方面开展工作,吸引优质科技资源向乡村集聚,用科技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以充实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补充机制。比如: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深化农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突出专业科技水平和实际贡献,实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差异化分类考核,职称评定向基层一线人才倾斜,引导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深入一线做好服务,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好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农技人员培训,推动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层次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重点培训年轻骨干农技人员以及“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基层乡土人才,努力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发展多样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以项目为依托,促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科研院所、高校和职业院校紧密结合,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农技推广能力;完善优化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引导农业企业依托原料基地、产业园区等建设实训基地,推动和培训农民应用新技术。
四是注重数字技术在农业经营生产中的运用。把数字技术贯穿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环节,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改造。比如,运用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科学管理农作物,提高管理效率;借助二维码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利用“互联网+农产品”促进农产品销售。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促进农业在生产决策、过程管理、产品质控、经营体系、金融支持、消费服务等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五是引导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鼓励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深入基层和一线,察实情、出实招,练就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知的真本领,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将科研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当党和农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要围绕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急难愁盼,着力破除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各环节上的卡点堵点,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排忧解难。同时,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应重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除了政府专项拨款,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作者:刘建徽,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项目团队:记者 张胜、赵秋丽、冯帆、苏雁、吴春燕、周仕兴 通讯员 刘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