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3 11:0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关键力量。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可以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其中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是实体性要素,科技、管理、信息和数据等是非实体性要素。从生产力的要素结构来看,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就是实体性要素提质增效,同时非实体性要素,尤其是科技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要素构成和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构成新,包括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劳动者、智能设备等新生产资料、数字空间等非物质化的新劳动对象,以及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数据新要素等。二是具体表现新,即依托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质”则体现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新本质。科学把握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与传统生产力有本质区别,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二是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三是高品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更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四是“质”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服务于构筑“质”“量”并重的国际竞争新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都需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通过牵引效应赋能。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总会带来产业变革,进而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以人工智能、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等为技术突破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结构效应赋能。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具有结构效应。首先,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一般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等逐渐从农业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其次,科技创新一般率先出现在个别部门,进而通过关联产业的扩散效应逐渐惠及其他部门;再次,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存在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链条式与集群式发展,成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行业及部门,进而通过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乘数效应赋能。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宏观经济总量变动的连锁反应。以新质生产力为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增长函数不再表现为依靠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投入的累加式增长,而是通过高质量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驱动产生乘数式增长。新质生产力聚焦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领域,正是生产率高和附加值高的部门和产业,有利于通过乘数效应来带动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发展质量的持续跃升。


  通过增长效应赋能。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经济增长可分解为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水平效应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变动,增长效应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快慢变化。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经验来看,重要领域和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形成新优势。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升级产业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体制机制,可以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确保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是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牵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面对加速演进的新技术及其带来的新机遇,尽快破解我国在重要关键领域的“卡脖子”困境,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


  二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需要重点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加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以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化关键引擎。


  三是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科技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度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在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必然要求与之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即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的制度创新。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激发各类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需要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各类产权制度,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等。


  四是以高质量人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人力资源的积累和跃升。一是要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一流高校和学科群的建设,围绕“高精尖缺”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和报酬机制,让各类人才充分展示才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迈开脚步“走出去”,更要敞开大门“引进来”,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为我所用。


  (作者:谢璐,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1-13 11:08:2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关键力量。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可以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其中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是实体性要素,科技、管理、信息和数据等是非实体性要素。从生产力的要素结构来看,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就是实体性要素提质增效,同时非实体性要素,尤其是科技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要素构成和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构成新,包括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劳动者、智能设备等新生产资料、数字空间等非物质化的新劳动对象,以及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数据新要素等。二是具体表现新,即依托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质”则体现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新本质。科学把握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与传统生产力有本质区别,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二是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三是高品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更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四是“质”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求新质生产力必须服务于构筑“质”“量”并重的国际竞争新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都需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通过牵引效应赋能。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总会带来产业变革,进而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以人工智能、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等为技术突破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结构效应赋能。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具有结构效应。首先,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一般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等逐渐从农业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其次,科技创新一般率先出现在个别部门,进而通过关联产业的扩散效应逐渐惠及其他部门;再次,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存在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链条式与集群式发展,成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行业及部门,进而通过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乘数效应赋能。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宏观经济总量变动的连锁反应。以新质生产力为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增长函数不再表现为依靠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投入的累加式增长,而是通过高质量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驱动产生乘数式增长。新质生产力聚焦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领域,正是生产率高和附加值高的部门和产业,有利于通过乘数效应来带动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发展质量的持续跃升。通过增长效应赋能。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经济增长可分解为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水平效应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变动,增长效应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快慢变化。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经验来看,重要领域和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形成新优势。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升级产业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体制机制,可以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确保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是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牵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面对加速演进的新技术及其带来的新机遇,尽快破解我国在重要关键领域的“卡脖子”困境,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二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需要重点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加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以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化关键引擎。三是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科技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度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在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必然要求与之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即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的制度创新。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激发各类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需要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各类产权制度,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等。四是以高质量人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人力资源的积累和跃升。一是要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一流高校和学科群的建设,围绕“高精尖缺”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和报酬机制,让各类人才充分展示才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迈开脚步“走出去”,更要敞开大门“引进来”,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为我所用。(作者:谢璐,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