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力量
    来源:光明网 作者:常华仁 发布时间:2023-09-27 15:1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全面地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了战略部署。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深度融合中繁荣发展,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以更加开阔的历史观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描画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从历史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要用心用力用情浇灌各民族文化之花,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植于各族青少年群体心田;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越来越牢固。


  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着眼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全球实现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开辟了发展新道路。


  当今时代,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特别是在文化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推进一种或少数文明的单方主张,更不是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我们之所以能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就是因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回顾我们灿烂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展望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的文明态度,加强中外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互补互济,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需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事实证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无所畏惧,就一定会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为此,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一是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深刻解读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相关研究,让中国之理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之路。二是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不断发展文化事业,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下沉,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发挥好其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三是要发挥文化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点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激发奋斗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四是围绕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推出一批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特征的原创性、标志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成果;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分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力量
来源:光明网 2023-09-27 15:12:0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全面地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了战略部署。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深度融合中繁荣发展,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以更加开阔的历史观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描画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从历史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要用心用力用情浇灌各民族文化之花,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植于各族青少年群体心田;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越来越牢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着眼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全球实现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开辟了发展新道路。当今时代,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特别是在文化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推进一种或少数文明的单方主张,更不是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我们之所以能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就是因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回顾我们灿烂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展望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的文明态度,加强中外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互补互济,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需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事实证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无所畏惧,就一定会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为此,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一是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深刻解读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相关研究,让中国之理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之路。二是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不断发展文化事业,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下沉,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发挥好其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三是要发挥文化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点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激发奋斗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四是围绕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推出一批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特征的原创性、标志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成果;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分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