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把握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晓晶 发布时间:2023-09-22 09:35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经济规律,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容博大,涉及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方法论角度学习领会这一思想,一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有利于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好推进各项经济事业向前发展。


  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的重要论述,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等。


  坚持人民至上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战略基点;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机统一的战略指引;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航向正确、行稳致远的重要遵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秉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是统筹近期工作与长远目标、平衡局部优化与全局优化的重要策略。


  坚持人民至上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书写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我们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汇在经济发展实践之中,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从做大做好“蛋糕”的角度看,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切好分好“蛋糕”的角度看,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自信自立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习近平经济思想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立,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一方面,大国经济的特征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还要以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无阻和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战略支撑,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形成对全球各类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从而将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其中的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中国经济,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才能把握其发展运行规律,并科学施策、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使得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引向深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的理论结晶。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在新发展理念当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重在全面、完整、准确。要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统一起来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无论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就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关系而言,当前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这绝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建设,什么都要自己干,而是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又如,就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关系而言,不能以创新发展为名不顾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上项目,特别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不可对生态环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避免出现新兴产业拟建项目数量多、能耗大,与碳达峰、碳中和方向明显相悖等现象,从而影响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总之,各地区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局意识,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做到各项工作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着力提升整体发展效能。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新与旧的交替和质与量的转换的观点,奠定了经济工作中稳与进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基础。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在存量与增量关系的动态变化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存量,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结构,要求具有稳定性和均衡性;增量则是在前者“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进取”得以实现。


  概括起来说,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实现既“稳”且“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扩展开来看,“稳中求进”有两层含义:其一,以稳定经济运行和社会大局为重点的“稳”是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二,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机统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分析研判经济形势时始终科学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反复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着力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在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中始终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聚焦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多重因素叠加带来的,这些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恢复经济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运行、熨平经济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波浪和曲折”上。施策的取向是针对国内需求不足现状,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进”主要体现在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上,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来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总之,在新形势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更好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进取和突破。


  坚持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其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守正创新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守正和创新是统一的。做到守正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一方面在守正中要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另一方面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要坚持守正为本、创新为要,在守正创新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实现新创造、新突破,从根本上确保守正不变质、创新不跑偏,推动开创新局面、书写新历史、创造新伟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二者互不兼容。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创造性地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创造性地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的认识和升华。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必须更好摸透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前提,牢记“市场经济”前面的“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就是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纵深推进,在精准实施、精准落实上下足功夫,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就是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在更广领域优化高效配置,畅通市场供需循环,疏通堵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坚持目标导向是对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时代形势和条件变化、具体国情和发展水平变化,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制定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客观实际、富有感召力的发展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目标是问题的集中体现,问题要在完成目标进程中予以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者统一于经济发展实践中。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开展经济工作,既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为着眼点,增强发展的方向感,又要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突破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需要强调的是,坚持问题导向并不是被问题牵着走。不能只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要增强方向感、计划性,这样解决问题才不会偏离大目标。仅坚持问题导向更多解决的是局部优化问题,只有同时坚持目标导向,加上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够更好实现全局优化和长期目标。可以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是统筹近期工作与长远目标、平衡局部优化与全局优化的重要策略。


  总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从方法论角度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把握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
来源:经济日报 2023-09-22 09:35:5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经济规律,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容博大,涉及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方法论角度学习领会这一思想,一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有利于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好推进各项经济事业向前发展。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的重要论述,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等。坚持人民至上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战略基点;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机统一的战略指引;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航向正确、行稳致远的重要遵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秉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是统筹近期工作与长远目标、平衡局部优化与全局优化的重要策略。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书写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我们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汇在经济发展实践之中,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从做大做好“蛋糕”的角度看,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切好分好“蛋糕”的角度看,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自信自立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经济思想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立,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一方面,大国经济的特征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还要以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无阻和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战略支撑,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形成对全球各类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从而将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其中的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中国经济,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才能把握其发展运行规律,并科学施策、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使得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引向深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的理论结晶。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在新发展理念当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重在全面、完整、准确。要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统一起来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无论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就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关系而言,当前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这绝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建设,什么都要自己干,而是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又如,就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关系而言,不能以创新发展为名不顾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上项目,特别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不可对生态环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避免出现新兴产业拟建项目数量多、能耗大,与碳达峰、碳中和方向明显相悖等现象,从而影响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总之,各地区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局意识,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做到各项工作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着力提升整体发展效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新与旧的交替和质与量的转换的观点,奠定了经济工作中稳与进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基础。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在存量与增量关系的动态变化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存量,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结构,要求具有稳定性和均衡性;增量则是在前者“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进取”得以实现。概括起来说,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实现既“稳”且“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扩展开来看,“稳中求进”有两层含义:其一,以稳定经济运行和社会大局为重点的“稳”是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二,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机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分析研判经济形势时始终科学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反复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着力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在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中始终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聚焦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多重因素叠加带来的,这些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恢复经济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运行、熨平经济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波浪和曲折”上。施策的取向是针对国内需求不足现状,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进”主要体现在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上,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来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总之,在新形势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更好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进取和突破。坚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其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守正创新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守正和创新是统一的。做到守正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一方面在守正中要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另一方面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要坚持守正为本、创新为要,在守正创新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实现新创造、新突破,从根本上确保守正不变质、创新不跑偏,推动开创新局面、书写新历史、创造新伟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二者互不兼容。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创造性地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创造性地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的认识和升华。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必须更好摸透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前提,牢记“市场经济”前面的“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就是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纵深推进,在精准实施、精准落实上下足功夫,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就是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在更广领域优化高效配置,畅通市场供需循环,疏通堵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坚持目标导向是对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时代形势和条件变化、具体国情和发展水平变化,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制定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客观实际、富有感召力的发展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目标是问题的集中体现,问题要在完成目标进程中予以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者统一于经济发展实践中。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开展经济工作,既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为着眼点,增强发展的方向感,又要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突破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需要强调的是,坚持问题导向并不是被问题牵着走。不能只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要增强方向感、计划性,这样解决问题才不会偏离大目标。仅坚持问题导向更多解决的是局部优化问题,只有同时坚持目标导向,加上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够更好实现全局优化和长期目标。可以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是统筹近期工作与长远目标、平衡局部优化与全局优化的重要策略。总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从方法论角度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