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08-25 09:1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数字文明新形态正呼之欲出。数字技术及其运用实践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加快塑造新的社会理念和治理模式,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拓展中华文明的赓续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赋予了文化传承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承载与延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数字化共享。数字化技术变革了文化的承载方式,又便利了群众对各类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一方面,数字时代将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通过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应用,搭建传统文化基因库、数据库、资源库,让传统非遗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进数字文化发展,方便受众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入,欣赏、学习、研究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通过分类整理、数据链接、平台共享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以数字化共享。


  数字技术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与创新活力,融合传承与再生底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数字文化产品以传统文化价值、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辅以各种数字化媒体技术全新呈现,给大众带来更直接、更生动的体验,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普及度、知名度和亲和度,进而促进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此外,随着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互动交流频率和体验的不断提升,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实现无感切换,沉浸式物联网融合体验无缝衔接,人与内容的跨屏交互,将逐步改变传统的单向内容呈现,使交互感成为文化数字化场景的重要特征,沉浸式体验被应用于数字经济文化产业中,大大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而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的吸引力。


  加强中华文明的交流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历史向度上,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相适应是中华文明在“过去—现在—未来”交互传播中的重要使命。世界向度上,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


  数字平台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传播,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实现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交互与传播。文明交流通过媒介来实现,而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以汉字为基础的媒介系统,并产生了书写文化与印刷文化传统,注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尽管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碎片化、单一化和断层化的现实问题,而数字技术原生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和受众广等显著优势,则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高频次、全方位、低成本的数字化传承效果。数字媒介进一步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可能性,在数字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与文化融合创新交织在一起,VR、5G、AR等数字媒介成为赋能中华文明创新性传播的新动能。


  数字平台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传播,促进中华文明的流动与交融,实现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和谐共生。数字平台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一方面,增进对目标语言及文化语境成分的理解,通过最恰当的翻译策略,搭建两种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智能翻译等手段,将我国文化转化为易被他国接受的形式,减少“文化折扣”,保留中华文化底蕴的同时,满足“他者”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视觉—沉浸式体验—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这都有助于构建数字视觉传播网络,加强中华文明在数字视觉竞争中的竞争力,建立起可沟通对话的数字平台,实现多层次文明对话,推动形成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和谐共生的格局。


  助力中华文明的当代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人类数字文明的发展大潮中,中华文明也在接轨新的飞跃赛道,并在战略决策、科教发展、产业创新和公共治理方面拥抱机遇并迎接挑战。


  数字智能强化战略决策,支撑决策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情报分析工作,形成国际态势的稳定研判框架。数字智能推动整合社会科学各领域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数据资料,有助于为多维信息收集、深度情报挖掘、精准分析研判和科学对策形成提供“专家研判+计算模型”的决策支持。同时,也致力于为国家在抵御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突破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难题、统筹安全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形成高质量决策参考,从而赋能决策主体精准研判关键领域各国战略行为趋势、能力、活动和意图。


  数字智能深化科教发展,助力重大科教决策,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新型科教基础设施的建设,高等教育可以将数字文明的精华与成果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具备更高数字素养、意识和技能的国民。这些都将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加驱动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积极构建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的学术范式,建立需求导向、实用价值引导的考核、预警机制。此外,数字智能可与高校相结合,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型研发机构、新型实验室、校地联合实践基地等新载体的建设,广泛引入数字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学术科研提供技术支撑。


  数字智能优化产业创新,助力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数字智能的运用有利于改善产业决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一方面,依托企业、实验室、新型智库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集群,数字智能推动实现产品研发、行业标准设定以及创新发展评估综合、立体化的成果产出,聚集政产学研多维度的创新要素。另一方面,以问题、需求导向,项目、产品驱动为抓手,协同融汇政、产、研、学、用、创多方主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与集团发展战略适配桥梁,打通从人才聚集、技术聚集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完整链路,在各要素不断整合、流通中,面向社会需求,实现自主可控的原始创新供给。


  数字智能赋能公共治理,支撑政府管理与决策创新,提升治理效率与能力。数字智能搭建数字化、模型化、智慧化的区域决策体系,有利于科学落实区域数字文明发展变革,以科学模型作为政府治理的基础性分析工具,推动地方政府在决策中改变以往线性决策体系,代之以响应性、循环迭代和聚集资源为核心逻辑的螺旋形决策体系。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在管理中可以尝试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和潜能,提高决策质量、优化决策流程、推动政府治理精细化、增进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府与公众互动。


  开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建设汇聚改变中国面貌的时代洪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在数字文明日益显现和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需要以数字文明为桅,升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帆,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意蕴,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数字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一方面,元技术、全球媒介基础设施为中华文明的世界交往提供了新的连接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当我们从媒介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多元、开放、平等、尊重、包容、对话、互鉴等交往特征,与数字媒介变革下的世界交往形态高度契合。在此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面向数字媒介变革的世界交往观,为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推进数字时代的世界文明互进共荣,我们更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家间建立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承认人类社会各种文明的平等地位,从而树立文明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


  倡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体系设计,共迎风险挑战,构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网络空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需要形成和平、主权、共治、普惠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遵循网络空间发展规律且符合全球共同利益的战略方向,开启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新范式。为此,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新秩序,有利于建设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并受益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作者: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8-25 09:18:23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数字文明新形态正呼之欲出。数字技术及其运用实践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加快塑造新的社会理念和治理模式,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创新动能。拓展中华文明的赓续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赋予了文化传承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承载与延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数字化共享。数字化技术变革了文化的承载方式,又便利了群众对各类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一方面,数字时代将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通过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应用,搭建传统文化基因库、数据库、资源库,让传统非遗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进数字文化发展,方便受众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入,欣赏、学习、研究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通过分类整理、数据链接、平台共享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以数字化共享。数字技术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与创新活力,融合传承与再生底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数字文化产品以传统文化价值、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辅以各种数字化媒体技术全新呈现,给大众带来更直接、更生动的体验,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普及度、知名度和亲和度,进而促进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此外,随着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互动交流频率和体验的不断提升,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实现无感切换,沉浸式物联网融合体验无缝衔接,人与内容的跨屏交互,将逐步改变传统的单向内容呈现,使交互感成为文化数字化场景的重要特征,沉浸式体验被应用于数字经济文化产业中,大大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而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的吸引力。加强中华文明的交流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历史向度上,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相适应是中华文明在“过去—现在—未来”交互传播中的重要使命。世界向度上,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数字平台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传播,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实现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交互与传播。文明交流通过媒介来实现,而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以汉字为基础的媒介系统,并产生了书写文化与印刷文化传统,注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尽管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碎片化、单一化和断层化的现实问题,而数字技术原生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和受众广等显著优势,则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高频次、全方位、低成本的数字化传承效果。数字媒介进一步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可能性,在数字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与文化融合创新交织在一起,VR、5G、AR等数字媒介成为赋能中华文明创新性传播的新动能。数字平台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传播,促进中华文明的流动与交融,实现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和谐共生。数字平台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一方面,增进对目标语言及文化语境成分的理解,通过最恰当的翻译策略,搭建两种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智能翻译等手段,将我国文化转化为易被他国接受的形式,减少“文化折扣”,保留中华文化底蕴的同时,满足“他者”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视觉—沉浸式体验—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这都有助于构建数字视觉传播网络,加强中华文明在数字视觉竞争中的竞争力,建立起可沟通对话的数字平台,实现多层次文明对话,推动形成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和谐共生的格局。助力中华文明的当代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人类数字文明的发展大潮中,中华文明也在接轨新的飞跃赛道,并在战略决策、科教发展、产业创新和公共治理方面拥抱机遇并迎接挑战。数字智能强化战略决策,支撑决策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情报分析工作,形成国际态势的稳定研判框架。数字智能推动整合社会科学各领域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数据资料,有助于为多维信息收集、深度情报挖掘、精准分析研判和科学对策形成提供“专家研判+计算模型”的决策支持。同时,也致力于为国家在抵御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突破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难题、统筹安全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形成高质量决策参考,从而赋能决策主体精准研判关键领域各国战略行为趋势、能力、活动和意图。数字智能深化科教发展,助力重大科教决策,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新型科教基础设施的建设,高等教育可以将数字文明的精华与成果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具备更高数字素养、意识和技能的国民。这些都将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加驱动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积极构建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的学术范式,建立需求导向、实用价值引导的考核、预警机制。此外,数字智能可与高校相结合,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型研发机构、新型实验室、校地联合实践基地等新载体的建设,广泛引入数字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学术科研提供技术支撑。数字智能优化产业创新,助力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数字智能的运用有利于改善产业决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一方面,依托企业、实验室、新型智库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集群,数字智能推动实现产品研发、行业标准设定以及创新发展评估综合、立体化的成果产出,聚集政产学研多维度的创新要素。另一方面,以问题、需求导向,项目、产品驱动为抓手,协同融汇政、产、研、学、用、创多方主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与集团发展战略适配桥梁,打通从人才聚集、技术聚集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完整链路,在各要素不断整合、流通中,面向社会需求,实现自主可控的原始创新供给。数字智能赋能公共治理,支撑政府管理与决策创新,提升治理效率与能力。数字智能搭建数字化、模型化、智慧化的区域决策体系,有利于科学落实区域数字文明发展变革,以科学模型作为政府治理的基础性分析工具,推动地方政府在决策中改变以往线性决策体系,代之以响应性、循环迭代和聚集资源为核心逻辑的螺旋形决策体系。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在管理中可以尝试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和潜能,提高决策质量、优化决策流程、推动政府治理精细化、增进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府与公众互动。开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建设汇聚改变中国面貌的时代洪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在数字文明日益显现和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需要以数字文明为桅,升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帆,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意蕴,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数字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一方面,元技术、全球媒介基础设施为中华文明的世界交往提供了新的连接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当我们从媒介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多元、开放、平等、尊重、包容、对话、互鉴等交往特征,与数字媒介变革下的世界交往形态高度契合。在此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面向数字媒介变革的世界交往观,为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推进数字时代的世界文明互进共荣,我们更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家间建立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承认人类社会各种文明的平等地位,从而树立文明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倡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体系设计,共迎风险挑战,构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网络空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需要形成和平、主权、共治、普惠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遵循网络空间发展规律且符合全球共同利益的战略方向,开启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新范式。为此,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新秩序,有利于建设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并受益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作者: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