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充分释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动能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伟 万灿 发布时间:2023-08-24 15:2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双碳”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持续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在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6至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55.8万件,其中中国专利权人获得授权17.8万件,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在能源降碳、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节能与能源回收、碳捕获封存等方面形成丰富技术积累与先发优势,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绿色低碳技术布局。基础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


  充分释放绿色低碳技术革命性力量,需要以技术为引领,突出全链条集成化创新。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科技前沿,厘清技术需求,明确创新方向,以目标为导向开展组织化科研攻关行动,力争实现绿色低碳领域底层技术与关键器件的国有化、可替代化。二是瞄准我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更新升级要求,加速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创新应用,加快技术标准化、工程化、市场化,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三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紧密结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嵌入,释放数字化乘数效应。


  强化新型举国体制顶层布局,实现重点发力。应用技术变革应弥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回应市场需求及产业痛点。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关键在于提升系统化科研攻关能力,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参与,发挥各主体的比较优势,重点解决创新链难题。通过共性技术需求的征集,精确定位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集智攻关。具体来说,围绕新型能源系统的构建,加快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零碳技术的突破性开发与利用,加强油气、煤电、火电等传统能源技术的升级优化,重视碳捕获封存与回收利用等负碳技术。还要面向交通、工业、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强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行业生产的融合应用。


  探索科研组织模式及有效评价机制,推进资源整合。坚持问题导向,培育国家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优化绿色能源、低碳环保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地布局,设立能源低碳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各平台的协作联动,整合技术领域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可以通过“赛马”“揭榜挂帅”等手段,推动各平台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联合体,形成多方长期联合攻关的稳定机制,减少资源部署的重叠与浪费。在产业领域,应以央企、龙头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主,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技术评价应更关注市场化目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成果价值评估与技术风险评价,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在体制机制设计上前瞻性地考虑供需配合、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形成适合不同技术门类、不同地区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体系。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壮大实用性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系统攻关,需要庞大的人才储备队伍支撑。一方面,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技术学院、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科教融合与项目育人,完善能源、电气、建筑、制造等一级学科门类中“双碳”相关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更新,通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培育多学科交叉人才。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培养资源提供者和培养成果使用者的双重功能,加强工程博士与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注重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场景搭建,提升复合型人才培育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够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吴伟、万灿,分别系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智库中心资深研究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充分释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动能
来源:光明日报 2023-08-24 15:28:23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双碳”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持续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在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6至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55.8万件,其中中国专利权人获得授权17.8万件,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在能源降碳、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节能与能源回收、碳捕获封存等方面形成丰富技术积累与先发优势,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绿色低碳技术布局。基础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充分释放绿色低碳技术革命性力量,需要以技术为引领,突出全链条集成化创新。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科技前沿,厘清技术需求,明确创新方向,以目标为导向开展组织化科研攻关行动,力争实现绿色低碳领域底层技术与关键器件的国有化、可替代化。二是瞄准我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更新升级要求,加速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创新应用,加快技术标准化、工程化、市场化,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三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紧密结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嵌入,释放数字化乘数效应。强化新型举国体制顶层布局,实现重点发力。应用技术变革应弥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回应市场需求及产业痛点。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关键在于提升系统化科研攻关能力,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参与,发挥各主体的比较优势,重点解决创新链难题。通过共性技术需求的征集,精确定位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集智攻关。具体来说,围绕新型能源系统的构建,加快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零碳技术的突破性开发与利用,加强油气、煤电、火电等传统能源技术的升级优化,重视碳捕获封存与回收利用等负碳技术。还要面向交通、工业、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强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行业生产的融合应用。探索科研组织模式及有效评价机制,推进资源整合。坚持问题导向,培育国家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优化绿色能源、低碳环保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地布局,设立能源低碳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各平台的协作联动,整合技术领域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可以通过“赛马”“揭榜挂帅”等手段,推动各平台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联合体,形成多方长期联合攻关的稳定机制,减少资源部署的重叠与浪费。在产业领域,应以央企、龙头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主,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技术评价应更关注市场化目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成果价值评估与技术风险评价,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在体制机制设计上前瞻性地考虑供需配合、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形成适合不同技术门类、不同地区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体系。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壮大实用性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系统攻关,需要庞大的人才储备队伍支撑。一方面,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技术学院、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科教融合与项目育人,完善能源、电气、建筑、制造等一级学科门类中“双碳”相关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更新,通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培育多学科交叉人才。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培养资源提供者和培养成果使用者的双重功能,加强工程博士与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注重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场景搭建,提升复合型人才培育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够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作者:吴伟、万灿,分别系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智库中心资深研究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