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前,新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充满机遇和挑战。顺应新工业革命发展潮流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新工业革命带来重大机遇
工业化是提升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和实现社会共享繁荣的重要原动力,是推动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8世纪以来,三次工业革命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如今,世界正在经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新的工业革命以人、机器和资源间实现智能互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等为特征,为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更加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机遇,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业态快速发展,我们要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投身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带来的创新发展浪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并力争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积极顺应新工业革命潮流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顺应新工业革命潮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我国目前有14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不能再走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的老路。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创新的主战场。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既面临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也面临传统工业化道路引发的诸多危机。在此情况下,只有顺应新工业革命潮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经验表明,抓住工业革命机遇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是一个国家后来居上的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工业化,逐步崛起为新兴经济大国。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传统工业化遇到了资源匮乏、生态恶化、市场疲软等发展危机。只有积极顺应新工业革命潮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才能加快实现现代化,否则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培育发展新动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只有抢抓机遇,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通常要发展一些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的战略产业。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
新型工业化离不开科技体系的有力支撑。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信息网络科技、纳米科技、生物工程科技、生态环保科技、太空科技、装备制造科技等,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巩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类脑智能、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产业主体和创新主体,推动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良好产业生态。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推进新型工业化,还必须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加快建设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要深入开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在贸易投资、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不断打造更多合作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