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晓钦 罗智红 发布时间:2023-08-16 09:50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新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最新实践,体现了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同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外贸结构不断实现新优化,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市场多元化进一步拓展。但与此同时,我国目前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叠加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定会不断面临波动和挑战,这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通过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制度型开放成为当前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点,这必然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出台更精准的改革方案深化相关领域制度改革,以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制度型开放。


  继续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制定重点贸易和投资领域开放标准,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当前,全球经贸规则的重点正加快从货物贸易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转变。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的双向投资格局。


  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作用。自贸区承担着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制度创新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各个自贸试验区在探索制度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22年,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贸港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推出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今年4月份和7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强调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持续为我国制度型开放贡献新经验。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营商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指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此,必须对标国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更加熟悉和尊重国际规则与惯例,持续打造更加公平、便利、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外资外企增强对中国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了解和认可,增强企业预期,帮助外资外企更好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


  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为了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过去我国相对而言更加依靠国际市场,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强调建设国内大循环,是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持续为全球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必由之路。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国内大循环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把我国的市场总量不断做大,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二是畅通国内商品和要素流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做优,提高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把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做强,更好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从而更好服务于全球市场。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工业现代化体系、强大的供应链竞争力、大批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创新型人才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构成了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发达国家对我国投资保持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7.9%,引资质量持续提升,显示出外资对我国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近日,美国多家芯片巨头CEO希望美国政府放松对华出口限制,确保美国政策不会将芯片企业排除在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之外,也显示出中国市场对于国外企业的重要价值。只要我国坚持把国内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就能够不断增强对外资外企的吸引力,增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活力。


  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


  开放发展在给我国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家安全是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此,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为更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把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安全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有效识别和应对各类潜在风险;健全外资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等制度,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加强对外部重大突发事件的研判和应对能力;健全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服务和保障,一方面促进企业在“走出去”时遵守当地法规,另一方面坚决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霸权主义国家相继推出所谓“退群”“脱钩”和“去风险”等方案,肆意扭曲、破坏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企图把中国从全球分工体系的关键供应链中孤立出去,只是作为发达国家廉价产品和资源的提供者。这种霸权主义行为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破坏了全球分工体系,只会降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避免每个国家都追求保护自身利益而使世界公共利益在消耗中下降,这个秩序绝不该仅由霸权主义国家来控制和主导,而是需要真正的全球多边机制,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以国际协调合作为手段,以全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为此,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协作,在全球重大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诉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9.8%,高出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在海外需求总额未有明显改善、对部分发达国家进出口下滑的情况下成为我国进出口的重要亮点。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紧密衔接起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对话机制,在全球经贸合作中推广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全球多边合作示范性平台,推动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作者分别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来源:光明日报 2023-08-16 09:50:12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新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最新实践,体现了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同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外贸结构不断实现新优化,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市场多元化进一步拓展。但与此同时,我国目前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叠加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定会不断面临波动和挑战,这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通过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制度型开放成为当前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点,这必然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出台更精准的改革方案深化相关领域制度改革,以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制度型开放。继续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制定重点贸易和投资领域开放标准,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当前,全球经贸规则的重点正加快从货物贸易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转变。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的双向投资格局。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作用。自贸区承担着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制度创新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各个自贸试验区在探索制度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22年,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贸港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推出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今年4月份和7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强调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持续为我国制度型开放贡献新经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营商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指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此,必须对标国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更加熟悉和尊重国际规则与惯例,持续打造更加公平、便利、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外资外企增强对中国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了解和认可,增强企业预期,帮助外资外企更好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为了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过去我国相对而言更加依靠国际市场,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强调建设国内大循环,是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持续为全球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必由之路。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国内大循环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把我国的市场总量不断做大,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二是畅通国内商品和要素流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做优,提高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把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做强,更好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从而更好服务于全球市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工业现代化体系、强大的供应链竞争力、大批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创新型人才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构成了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发达国家对我国投资保持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7.9%,引资质量持续提升,显示出外资对我国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近日,美国多家芯片巨头CEO希望美国政府放松对华出口限制,确保美国政策不会将芯片企业排除在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之外,也显示出中国市场对于国外企业的重要价值。只要我国坚持把国内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就能够不断增强对外资外企的吸引力,增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活力。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开放发展在给我国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家安全是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此,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为更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把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安全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有效识别和应对各类潜在风险;健全外资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等制度,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加强对外部重大突发事件的研判和应对能力;健全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服务和保障,一方面促进企业在“走出去”时遵守当地法规,另一方面坚决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霸权主义国家相继推出所谓“退群”“脱钩”和“去风险”等方案,肆意扭曲、破坏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企图把中国从全球分工体系的关键供应链中孤立出去,只是作为发达国家廉价产品和资源的提供者。这种霸权主义行为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破坏了全球分工体系,只会降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避免每个国家都追求保护自身利益而使世界公共利益在消耗中下降,这个秩序绝不该仅由霸权主义国家来控制和主导,而是需要真正的全球多边机制,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以国际协调合作为手段,以全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为此,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协作,在全球重大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诉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9.8%,高出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在海外需求总额未有明显改善、对部分发达国家进出口下滑的情况下成为我国进出口的重要亮点。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紧密衔接起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对话机制,在全球经贸合作中推广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全球多边合作示范性平台,推动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者分别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