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赖德胜 发布时间:2023-08-16 09:3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是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就业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根本举措,是适应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明确的就业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同时期就业目标的确定,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就业目标,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就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其中,无论是内需的扩大,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无论是经济质的有效提升,还是经济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充分就业都是重要支撑。内需的扩大和经济量的增长,要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中,就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抓就业也是抓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质的有效提升,本质上是要更好发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有近9亿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这是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底气所在。为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并使各类人才得到优化配置和足够激励,更好激发人才红利。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就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增加收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主要依托。高品质生活意味着人民群众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要求工作岗位也应该多样化个性化,工作岗位丰富多样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好工作,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促进劳动者体面劳动。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就业。当前,我国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呈现减少趋势,但规模依然庞大。同时,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各地人口增减分化加剧。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主动适应劳动力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


  找准重点关键点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更好聚焦就业领域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是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短期看,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就业监测分析,分类细化政策措施,使就业支持体系更为精准有效,稳住就业基本盘。长期来看,则要加强趋势性研究和宏观政策协同,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加强对就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的研判,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青年就业是关键点。青年就业关系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发展未来。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是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要坚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并重,政策激励和服务助力并举,整体推进和重点帮扶并行,尽最大努力帮助青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还要看到,提高就业质量是难点。目前来看,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报酬占比偏低、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等。特别是就业质量在不同部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不平衡,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比较集中的部门,提高就业质量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对此,要破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推进平等就业,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研究促进平等就业综合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消除性别、户籍、身份等各类就业不合理限制,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


  探索实现路径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深入把握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当前,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必须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未来必须继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要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各地要结合实际,将就业优先政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形成更多就业增长极。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经济增长稳,就业才能稳。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和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又要扩大服务业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还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就业增长新动能。要全面落实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文件,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动惠企稳岗政策精准落实、高效直达,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在于加大全社会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优化课程和学科专业结构,改进培养模式。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技工教育特色发展,积极发挥与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融通的优势,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和技能实训。要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技能培训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全过程,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四是完善劳动力市场配套制度。提高就业质量,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完善劳动力市场配套制度。要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特别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补齐有关法律短板,进一步加强对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支持,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灵活就业更加有序、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经济日报 2023-08-16 09:33: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是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就业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根本举措,是适应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明确的就业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同时期就业目标的确定,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就业目标,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就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其中,无论是内需的扩大,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无论是经济质的有效提升,还是经济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充分就业都是重要支撑。内需的扩大和经济量的增长,要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中,就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抓就业也是抓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质的有效提升,本质上是要更好发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有近9亿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这是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底气所在。为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并使各类人才得到优化配置和足够激励,更好激发人才红利。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就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增加收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主要依托。高品质生活意味着人民群众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要求工作岗位也应该多样化个性化,工作岗位丰富多样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好工作,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促进劳动者体面劳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就业。当前,我国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呈现减少趋势,但规模依然庞大。同时,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各地人口增减分化加剧。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主动适应劳动力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找准重点关键点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更好聚焦就业领域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是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短期看,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就业监测分析,分类细化政策措施,使就业支持体系更为精准有效,稳住就业基本盘。长期来看,则要加强趋势性研究和宏观政策协同,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加强对就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的研判,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青年就业是关键点。青年就业关系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发展未来。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是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要坚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并重,政策激励和服务助力并举,整体推进和重点帮扶并行,尽最大努力帮助青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还要看到,提高就业质量是难点。目前来看,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报酬占比偏低、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等。特别是就业质量在不同部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不平衡,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比较集中的部门,提高就业质量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对此,要破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推进平等就业,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研究促进平等就业综合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消除性别、户籍、身份等各类就业不合理限制,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探索实现路径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深入把握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当前,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必须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未来必须继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要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各地要结合实际,将就业优先政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形成更多就业增长极。二是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经济增长稳,就业才能稳。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和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又要扩大服务业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还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就业增长新动能。要全面落实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文件,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动惠企稳岗政策精准落实、高效直达,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在于加大全社会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优化课程和学科专业结构,改进培养模式。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技工教育特色发展,积极发挥与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融通的优势,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和技能实训。要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技能培训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全过程,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四是完善劳动力市场配套制度。提高就业质量,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完善劳动力市场配套制度。要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特别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补齐有关法律短板,进一步加强对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支持,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灵活就业更加有序、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