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2-12-09 16:1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遥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无数航天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铸就了一个个辉煌篇章,化作繁星闪耀长河。2021年,“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作为第一批伟大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着全体航天人艰苦奋斗、接续奋斗、永久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我国固体(潜)地飞行器总体设计单位,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以下简称“四部”)始终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将“两弹一星”精神与坚定理想信念、铸就大国重器、培育科技先锋深度融合,谱写航天强国建设新篇章。


  擎旗奋进坚定信念担使命


  四部党委将“两弹一星”精神学习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坚持学习、阐释、宣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


  建立机制,推动学习入脑入心。四部党委建立“1+1+N”学习机制,从党委、各党支部、个人自主三个维度让干部职工领悟精神实质。党委层面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两弹一星”精神讲堂,通过“先模”事迹分享会、离退休老专家讲奋斗史等活动,生动再现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引导干部职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党支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精神教育主题党日,创新理论必学、研讨促学、专家导学、实地研学、竞赛助学等模式,深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励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成就伟业。鼓励职工根据个人特点,“私人订制”精神学习路线图,在一本好书、一份报告、一套程序等形式下,搭建起“两弹一星”精神学习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桥梁,充分领会精神实质,将学习收获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原动力。


  丰富体系,推动阐释走深走实。四部党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知历史、悟内涵、研发展”阐释体系,深刻阐释“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丰富文化价值。作为“两弹一星”元勋、四部第一任主任,黄纬禄院士一生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始终影响着四部人,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四部党委建设“黄纬禄精神讲堂”,讲堂展示呈现立体化、融合化,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再现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创业、求实自强的峥嵘岁月。组建专业宣讲团队,讲述感人故事、排演主题剧目、科普技术知识、开展主题学习、专题讨论活动等百余次,两千余人在精神讲堂、生产一线、试验外场共谋未来发展,汲取质量提升、降本增效等重点工作经验,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增加认同,推动宣传出新出彩。充分利用中国航天日、航天事业创建纪念日、四部建部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加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组织重走巨浪一号研制之路实践活动,重温白手起家艰难岁月,感悟自力更生艰辛不易,凝聚勇毅前行不懈动力。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制作巨浪出水雕像、编制专题宣传影片、出版往事回忆文集,从追忆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身为航天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采写攻坚事迹集、搭建先锋故事堂,与支部文化展示墙、党建文化走廊、红色图书角等联动,讲述航天故事、展现先锋品质,在各类媒体持续报道先进事迹150余次,用榜样力量激励新时代四部人心怀“国之大者”,做航天事业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吹号冲锋铸就重器护国安


  四部党委以清醒头脑、鲜明态度、坚决行动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把“两弹一星”精神的独特内涵转化为攻克“卡脖子”、勇闯“无人区”、敢破“天花板”的优势,勇攀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高峰。


  双链赋能,做铸剑王牌军。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握指成拳才能合力制胜,四部党委围绕“产业链”部署“党建链”,牵引业内10余家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实现产业链更强更优,联合探索前沿创新技术百余项,牵引数十个项目孵化落地,“链”上党建赋能创新发展。创新“研究室+管理部门”融合党支部模式,从基层扎牢创新意识、从堡垒筑强发展体系,加深对航天系统工程的认识与理解,全面提升研管一体、直面市场能力,双向融合实现业务无缝对接,多次试验精准无误,多项竞标斩获头筹,装备现代化建设跃升新台阶。


  双向驱动,做创新探路者。聚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航天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设置“书记工程”创新改革重点项目20余项,党支部书记认领一项任务、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套成果,全面提升总体工作效能。连续10年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擦亮“乘风破浪、硬核铸剑”金字品牌,每年组建50余支党员突击队、项目攻关团队,聚焦科技创新空白领域,大胆提出新概念新想法,解决重点问题百余项,多项关键技术实现零的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挖设计机理、独辟研制蹊径,多项产品实现国内乃至世界“首创”,创新引擎动能强劲。


  双维激励,做发展排头兵。不断优化配置资源,实施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领军人才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凸显,高质量发展驶上“快速路”。每年选树技术楷模、管理标兵、劳动模范、杰出青年等数十人,表彰优秀团队、先锋突击队10余支,充分给予工作肯定,提升职工获得感,展现了“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的风貌。出台覆盖从头雁到雏雁、从技术到管理的人才新政10余项,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搭建三级“众创”平台,构建“五位一体”激励体系,实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每年投入千万余元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稳舵前行培育先锋谱新篇


  四部党委立足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充分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把精神学习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用“两弹一星”精神感召人、用优秀品质鼓舞人,通过完备的培养体系,深刻理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倾心引才,给予最优政策支持。深入实施人才强部战略,重视人才引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立全年招聘、全员引荐、全面谈薪招聘体系。设置人才引进“伯乐奖”,针对应届生、高端和稀缺社会人才,结合专业紧缺和专业能力水平实行全面谈判薪酬,提升引才竞争力。实行“靶向引才”,集聚事业发展优秀人才,党委牵头与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17个党支部实现校企共建,校企零距离增进了解。在集团公司“A计划”、高校院系点招、高端人才特贴、快速引进通道等“实招”支撑下,两年来签约引进各类人才360余名,引才数量翻倍增长,引才质量显著提升。


  悉心育才,构建最优培养模式。坚持思想导航与实践助航紧密结合,加速人才培养。搭建思想导师和业务导师育人平台,为300余名新员工配备“双导师”。思想导师侧重价值导向和文化传承,针对性答疑解惑提升身份认同感。业务导师关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预研“自锐”培训体系、总体“脑动一小时”等个性化机制,助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新生力量适应时间从半年缩减至三个月。借助外脑外力培育青年人才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全年针对性邀请国防大学等专家教授、华为等外部讲师授课150余学时。结合降本增效、质量提升、人才引育等重点方向选聘室主任(处长)助理24人、青年助理263人。


  精心用才,搭建最优发展平台。以培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为导向,针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担当作为能力。一体推进“竞争遴选、多层推树、聘期管理、任务考核、多元激励”机制,给头雁、强雁压担子。注重在重大型号、重要项目、重点试验一线锻炼人才、发现人才,有针对性选拔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本领高强、勇于创新的后备力量,35岁以下青年干部和拔尖人才数量持续增长,知识和年龄结构持续优化。建立型号师、专业师、管理师三支队伍,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十三五”以来,四部30余人荣获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代表的荣誉10余项,列入各类专家组65人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部党委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接过民族复兴大任的接力棒,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航天文化,为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党委 供稿)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来源:学习时报 2022-12-09 16:12:21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遥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无数航天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铸就了一个个辉煌篇章,化作繁星闪耀长河。2021年,“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作为第一批伟大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着全体航天人艰苦奋斗、接续奋斗、永久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我国固体(潜)地飞行器总体设计单位,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以下简称“四部”)始终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将“两弹一星”精神与坚定理想信念、铸就大国重器、培育科技先锋深度融合,谱写航天强国建设新篇章。擎旗奋进坚定信念担使命四部党委将“两弹一星”精神学习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坚持学习、阐释、宣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建立机制,推动学习入脑入心。四部党委建立“1+1+N”学习机制,从党委、各党支部、个人自主三个维度让干部职工领悟精神实质。党委层面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两弹一星”精神讲堂,通过“先模”事迹分享会、离退休老专家讲奋斗史等活动,生动再现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引导干部职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党支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精神教育主题党日,创新理论必学、研讨促学、专家导学、实地研学、竞赛助学等模式,深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励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成就伟业。鼓励职工根据个人特点,“私人订制”精神学习路线图,在一本好书、一份报告、一套程序等形式下,搭建起“两弹一星”精神学习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桥梁,充分领会精神实质,将学习收获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原动力。丰富体系,推动阐释走深走实。四部党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知历史、悟内涵、研发展”阐释体系,深刻阐释“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丰富文化价值。作为“两弹一星”元勋、四部第一任主任,黄纬禄院士一生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始终影响着四部人,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四部党委建设“黄纬禄精神讲堂”,讲堂展示呈现立体化、融合化,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再现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创业、求实自强的峥嵘岁月。组建专业宣讲团队,讲述感人故事、排演主题剧目、科普技术知识、开展主题学习、专题讨论活动等百余次,两千余人在精神讲堂、生产一线、试验外场共谋未来发展,汲取质量提升、降本增效等重点工作经验,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加认同,推动宣传出新出彩。充分利用中国航天日、航天事业创建纪念日、四部建部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加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组织重走巨浪一号研制之路实践活动,重温白手起家艰难岁月,感悟自力更生艰辛不易,凝聚勇毅前行不懈动力。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制作巨浪出水雕像、编制专题宣传影片、出版往事回忆文集,从追忆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身为航天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采写攻坚事迹集、搭建先锋故事堂,与支部文化展示墙、党建文化走廊、红色图书角等联动,讲述航天故事、展现先锋品质,在各类媒体持续报道先进事迹150余次,用榜样力量激励新时代四部人心怀“国之大者”,做航天事业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吹号冲锋铸就重器护国安四部党委以清醒头脑、鲜明态度、坚决行动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把“两弹一星”精神的独特内涵转化为攻克“卡脖子”、勇闯“无人区”、敢破“天花板”的优势,勇攀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高峰。双链赋能,做铸剑王牌军。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握指成拳才能合力制胜,四部党委围绕“产业链”部署“党建链”,牵引业内10余家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实现产业链更强更优,联合探索前沿创新技术百余项,牵引数十个项目孵化落地,“链”上党建赋能创新发展。创新“研究室+管理部门”融合党支部模式,从基层扎牢创新意识、从堡垒筑强发展体系,加深对航天系统工程的认识与理解,全面提升研管一体、直面市场能力,双向融合实现业务无缝对接,多次试验精准无误,多项竞标斩获头筹,装备现代化建设跃升新台阶。双向驱动,做创新探路者。聚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航天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设置“书记工程”创新改革重点项目20余项,党支部书记认领一项任务、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套成果,全面提升总体工作效能。连续10年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擦亮“乘风破浪、硬核铸剑”金字品牌,每年组建50余支党员突击队、项目攻关团队,聚焦科技创新空白领域,大胆提出新概念新想法,解决重点问题百余项,多项关键技术实现零的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挖设计机理、独辟研制蹊径,多项产品实现国内乃至世界“首创”,创新引擎动能强劲。双维激励,做发展排头兵。不断优化配置资源,实施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领军人才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凸显,高质量发展驶上“快速路”。每年选树技术楷模、管理标兵、劳动模范、杰出青年等数十人,表彰优秀团队、先锋突击队10余支,充分给予工作肯定,提升职工获得感,展现了“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的风貌。出台覆盖从头雁到雏雁、从技术到管理的人才新政10余项,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搭建三级“众创”平台,构建“五位一体”激励体系,实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每年投入千万余元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稳舵前行培育先锋谱新篇四部党委立足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充分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把精神学习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用“两弹一星”精神感召人、用优秀品质鼓舞人,通过完备的培养体系,深刻理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倾心引才,给予最优政策支持。深入实施人才强部战略,重视人才引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立全年招聘、全员引荐、全面谈薪招聘体系。设置人才引进“伯乐奖”,针对应届生、高端和稀缺社会人才,结合专业紧缺和专业能力水平实行全面谈判薪酬,提升引才竞争力。实行“靶向引才”,集聚事业发展优秀人才,党委牵头与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17个党支部实现校企共建,校企零距离增进了解。在集团公司“A计划”、高校院系点招、高端人才特贴、快速引进通道等“实招”支撑下,两年来签约引进各类人才360余名,引才数量翻倍增长,引才质量显著提升。悉心育才,构建最优培养模式。坚持思想导航与实践助航紧密结合,加速人才培养。搭建思想导师和业务导师育人平台,为300余名新员工配备“双导师”。思想导师侧重价值导向和文化传承,针对性答疑解惑提升身份认同感。业务导师关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预研“自锐”培训体系、总体“脑动一小时”等个性化机制,助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新生力量适应时间从半年缩减至三个月。借助外脑外力培育青年人才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全年针对性邀请国防大学等专家教授、华为等外部讲师授课150余学时。结合降本增效、质量提升、人才引育等重点方向选聘室主任(处长)助理24人、青年助理263人。精心用才,搭建最优发展平台。以培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为导向,针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担当作为能力。一体推进“竞争遴选、多层推树、聘期管理、任务考核、多元激励”机制,给头雁、强雁压担子。注重在重大型号、重要项目、重点试验一线锻炼人才、发现人才,有针对性选拔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本领高强、勇于创新的后备力量,35岁以下青年干部和拔尖人才数量持续增长,知识和年龄结构持续优化。建立型号师、专业师、管理师三支队伍,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十三五”以来,四部30余人荣获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代表的荣誉10余项,列入各类专家组65人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部党委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接过民族复兴大任的接力棒,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航天文化,为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党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