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教育在线
教育部印发规划:小公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大能量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张维 发布时间:2021-11-19 09:0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教育部要求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青少年普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重视推进教育系统精准普法,分类设计普法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探索开展菜单式普法。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


  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清单制度;


  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


  推动宪法学习制度化、常态化,让每一天都是“宪法日”;


  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师资后备力量,努力让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


  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纳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场所范围,努力推动学生每年接受法治实践教育不少于2课时等……


  这些真抓实干的举措,来自于教育部近日制定发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一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所作的全面部署,有望让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推动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有了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小公民”,可以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大能量”。


  2020年11月,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突然收到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感谢函。原来,该校学子的一条建议被立法机关正式采纳,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以感谢函的形式,表扬了他们学法、用法,为青少年自身的权益建言献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中学生的立法建议被采纳并修订到国家法规中,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更显得意义非凡。


  “关于第116条提出的‘公安机关发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等行为的,应当予以训诫、责令其缴纳保证金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对于拒不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可以没收保证金’的内容,鉴于每个未成年人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建议修改为对发生此类情况的监护人予以教育为主。”


  这就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事务中心志愿者团队提出的建议。看到自己的修改意见得到重视并被采纳,小伙伴们备受鼓舞:“能参加保护自己的法律修改,既看到了党和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深切关怀,同时又为亲身参加了这一历程感到终生难忘。”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团队。他们聚焦校内事务,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起草校园规范草案,提交学校学生会,经由学生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再正式递交学校校务会决定,经校长签字,正式生效。截至2020年,已经出台《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无校服日实施规定》等五部校园规范。


  他们放眼和关注校园周边社会问题,尝试学习和学会承担公民社会责任。比如,他们发现学校门口百米开外的牛桥浜虽然正式开通,路口还装了红绿灯,但校门口上下学高峰时段拥堵现象丝毫没有改善,便认真书写了调查报告,报告后来被转化为政协提案。


  他们在教育部就教育惩戒权规则向全社会征询意见中发声,形成意见建议提交,并部分被采纳。


  增强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依法治国,梦起少年时。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这些“小公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我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取得成绩的一个显著体现。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七五”普法期间,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干部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教育系统普法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如今,教育部在认真总结“七五”普法经验成效的基础上推出《规划》。《规划》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持续提升教育系统法治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把好政治方向,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突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民法典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同时,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推动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将青少年普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结合安全、防灾减灾救灾、防范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重视推进教育系统精准普法,要求分类设计普法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探索开展菜单式普法,提高普法内容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深度融入教育系统依法治理,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规划》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整合的原则,要求推动普法与依法治教紧密结合,将普法融入教育立法过程,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将普法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体现在学生守则、教学规则、行为规范和其他管理制度中,建立健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察评价与奖惩机制;加强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惩戒实施等相关规章文件的学习宣传,规范和保障学校、教师依法履行职责。


  推动构建多元参与新格局


  青少年是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的重点人群。提升青少年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要求、新举措?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首先是突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规划》提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组织修订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公共选修课。


  突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内容。《规划》将宪法教育作为教育系统普法的核心内容,强调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推动宪法类教材编写与修订,深入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特色活动等,推动宪法学习制度化、常态化。


  突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规划》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师资后备力量,推动高等院校在师范、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法学、教育学原理等相关内容。推进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普法,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知识要点,探索建立相关法治能力评测制度等,更好地提升学校依法治理能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规划》突出推动构建多元参与的普法工作新格局,将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相关组织保障机制。重视推进“互联网+”法治教育,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加强与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单位交流沟通,共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记者 张维)


责任编辑:邱阳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教育部印发规划:小公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大能量
来源:法治日报 2021-11-19 09:07:57
      教育部要求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青少年普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重视推进教育系统精准普法,分类设计普法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探索开展菜单式普法。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清单制度;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推动宪法学习制度化、常态化,让每一天都是“宪法日”;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师资后备力量,努力让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纳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场所范围,努力推动学生每年接受法治实践教育不少于2课时等……这些真抓实干的举措,来自于教育部近日制定发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一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所作的全面部署,有望让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推动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建设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有了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小公民”,可以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大能量”。2020年11月,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突然收到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感谢函。原来,该校学子的一条建议被立法机关正式采纳,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以感谢函的形式,表扬了他们学法、用法,为青少年自身的权益建言献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中学生的立法建议被采纳并修订到国家法规中,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更显得意义非凡。“关于第116条提出的‘公安机关发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等行为的,应当予以训诫、责令其缴纳保证金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对于拒不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可以没收保证金’的内容,鉴于每个未成年人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建议修改为对发生此类情况的监护人予以教育为主。”这就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事务中心志愿者团队提出的建议。看到自己的修改意见得到重视并被采纳,小伙伴们备受鼓舞:“能参加保护自己的法律修改,既看到了党和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深切关怀,同时又为亲身参加了这一历程感到终生难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团队。他们聚焦校内事务,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起草校园规范草案,提交学校学生会,经由学生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再正式递交学校校务会决定,经校长签字,正式生效。截至2020年,已经出台《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无校服日实施规定》等五部校园规范。他们放眼和关注校园周边社会问题,尝试学习和学会承担公民社会责任。比如,他们发现学校门口百米开外的牛桥浜虽然正式开通,路口还装了红绿灯,但校门口上下学高峰时段拥堵现象丝毫没有改善,便认真书写了调查报告,报告后来被转化为政协提案。他们在教育部就教育惩戒权规则向全社会征询意见中发声,形成意见建议提交,并部分被采纳。增强普法针对性实效性依法治国,梦起少年时。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这些“小公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我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取得成绩的一个显著体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七五”普法期间,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干部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教育系统普法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如今,教育部在认真总结“七五”普法经验成效的基础上推出《规划》。《规划》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持续提升教育系统法治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把好政治方向,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突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民法典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推动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将青少年普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结合安全、防灾减灾救灾、防范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重视推进教育系统精准普法,要求分类设计普法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探索开展菜单式普法,提高普法内容的适用性和实效性。深度融入教育系统依法治理,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规划》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整合的原则,要求推动普法与依法治教紧密结合,将普法融入教育立法过程,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将普法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体现在学生守则、教学规则、行为规范和其他管理制度中,建立健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察评价与奖惩机制;加强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惩戒实施等相关规章文件的学习宣传,规范和保障学校、教师依法履行职责。推动构建多元参与新格局青少年是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的重点人群。提升青少年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要求、新举措?据上述负责人介绍,首先是突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规划》提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组织修订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公共选修课。突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内容。《规划》将宪法教育作为教育系统普法的核心内容,强调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推动宪法类教材编写与修订,深入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特色活动等,推动宪法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突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规划》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师资后备力量,推动高等院校在师范、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法学、教育学原理等相关内容。推进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普法,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知识要点,探索建立相关法治能力评测制度等,更好地提升学校依法治理能力。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规划》突出推动构建多元参与的普法工作新格局,将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相关组织保障机制。重视推进“互联网+”法治教育,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加强与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单位交流沟通,共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记者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