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张国兴展示他的维修工具。新京报记者 彭冲 实习生 慕宏举 摄
海淀区复兴路83号院,一位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自行车穿梭在楼宇间。车停下时,他斜挎着写有“安全生产”的米黄色帆布工具包,行色匆匆地拐进一扇单元门。常住这里的居民都知道,准是谁家水管出了问题,“张老”去维修了。
“张老”本名张国兴,今年83岁,曾是一名维修工人。自1998年退休后,他继续在复兴路83号院内为居民免费上门维修水管,23年来维修数量累计3100余次。他已入耄耋之年,每天的爱好就是和大院的朋友打打乒乓球、聊聊家常。一旦有电话打进求他帮忙,这一切都会被抛到脑后,即便家人反对。
“张老,您想过退休吗?”这句话常有人问,张国兴指了指自己,“只要胳膊腿儿还能动,我就能一直干下去。”
服务记录写满6个笔记本
一顶鸭舌帽,一袭工装服,一辆自行车,一个工具包,四种简单的元素拼凑在张国兴身上。
老人白发稀疏,身形瘦削,脸上的皮肤已经松弛,浅褐色的圆斑在双颊处,但岁月的侵蚀并未影响他的日常生活。老人笑声爽朗,声音洪亮,几米外也能听见他和周围人的谈笑声。
甚至小区里也总能看见他骑着锈迹斑斑的自行车穿梭在楼宇之间,或者戴着鸭舌帽,斜挎着写有“安全生产”的米黄色帆布工具包,行色匆匆地拐进一扇单元门。
张国兴在复兴路83号院里已经住了66年,1998年4月退休后,他依靠自己在国防大学第二维修队工作的经验为社区居民上门维修水管,不收一分报酬,完全免费。
谈及服务的初衷,张老的回答很简单:“为人民服务”。张国兴回忆,1938年,他出生在河北保定的农民家庭,当时国家战乱,他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有的人家里连个被子都没有。”
张国兴说,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成了他的奋斗目标,“我也希望靠我的能力帮助到更多的人,让人们能过得更好。”
因此,自退休之日起,只要帮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回家后他就拿起笔将其记录下来,时间、地点、问题、解决方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本子上的记录越来越多,直到23年后的今天,数量达到了3100余次,服务记录已经写满6个笔记本。
6个笔记本换来了部队大院里居民的尊重。每当他推着自行车走在小区里散步,见到他的人都会上前亲切地称呼一声“张老”,还有人叫他“活地图”。张国兴解释道,“小区一共三十多栋楼,住了1000多户人家,这里一草一木我都清楚。”
老维修工的秘诀
小区内谁家停水了、水管爆了、阀门坏了……物业一旦难以解决,便是张国兴登场的时候了。
65年工作的沉淀,张国兴练就了一双“慧眼”,任何涉及管道的问题在他面前总能迎刃而解,甚至小区地下的管道线路以及各种重要阀门的位置他也了然于胸,和年轻的维修工相比,这些无形的知识和经验是他独一无二的宝藏。
直到现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紧急疏通”还让张国兴记忆犹新。
2000年一个夏天的晚上10点,正要休息的张国兴接到一户人家的电话,电话那边语气焦急地叫他赶快过去看看,“家里返水了,味儿特别大。”
张国兴立刻穿好衣服前往事发现场,刚一开那户人家的门,一股浓烈的味道扑面而来。“卫生间堵塞,粪水外溢,都流到客厅去了,住户们捂着嘴和鼻子,拿着墩布反复擦地。”他蹚着粪水走到卫生间,发现马桶没有坏,管道也没有问题,怀疑情况可能比想象中的要严重。
根据几十年的维修经验,他立刻来到该住户单元门前的一处下水井检查,打开井盖后,发现井下的水流缓慢,他顺着井边的把手下去,找来几根钢筋对着下方的管道口进行疏通。
捅了几下,水下传出了“咕噜”的声音,且不断有水流喷射到他的身上,水位慢慢上升后,他立即爬出井并盖上井盖。返回那户人家时,马桶冲水恢复了正常。
除了经验,工具也是他必不可少的维修“伴侣”。西8楼的一处单元门旁边,有一间带锁的仓库,面积不到6平方米,里面堆放着张国兴多年来维修时用到的工具,一个泛黄的米白色帆布包上,“安全生产”四个字引人注目,包里螺丝刀、扳手、管钳等应有尽有。
在修理工具中,最令张国兴满意的则是一根近5米长的弹簧管道疏通器,这根疏通器跟了他23年,锈迹斑驳,前端的钩子已经折断,但张老不舍得扔掉,“重新买一根比较贵,现在用这个疏通还绰绰有余。”
除了工具,在一个略扁平的木盒里,陈放了数不清的螺丝钉、螺母,以及混水阀门、水龙头。小区内只要有人搬家,张国兴便会和对方沟通,将对方不要的零件都带回仓库。
虽然对自己节俭,张国兴对别人却慷慨许多。他会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填补些必要的零件,如果在维修时发现仓库备货不足,他就会临时给对方买个新的零件,“我干了一辈子这个工作,有时候换一个零件就能给人解决问题。”
“身子骨还能动就没想过退休”
张国兴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放在几年前,小区内大大小小的活他都会亲自上阵,而现在,他偶尔也感觉到力不从心。
去年11月,有人求助说家中马桶水管坏了,他去了发现是水管破了大窟窿,把窟窿堵上后,他又发现这家地砖也有几块坏掉了,便又去找水泥修补地砖。
时值初冬,每家都有暖气,张国兴出了一身汗。干完活后,张国兴没有更换被汗浸湿的衣裳,就和往常一样去社区开会、看报、和别人聊天。11月的北京已经刮起冷风,张国兴回家后便着凉发烧,最高烧到39.8℃。老伴和孩子从那时起便不再支持他出去维修。
现在,除非遇上解决不了的难活他会上手参与,一些偏向力气的工作他会给年轻的维修工指明水管位置,提供维修意见。
今年3月,一位老住户家中阀门故障,每到夜里就漏水,物业也找不到问题所在,“有时一觉醒来,地上一摊水,稍不留神就摔倒了。”
老住户找到了张国兴,他来到漏水附近查看了一圈,判断出问题在总阀门上。找到总阀门后,却发现总阀门被瓷砖包裹在内部,更换陷入了困难,且工程量较大,必须先把瓷砖刨开露出阀门。
张国兴年岁已高,考虑到身体难以支撑这种高负荷的运动,便只能从小区里找来两位小伙子帮忙,协助自己换阀门。
张国兴也想过找一位接班人,将自己的维修经验和心爱的仓库都传递下去,然而现在仍未找到,他觉得如今的年轻人不是服务意识不强,就是经验不足。
有时,张国兴会去小区物业里进行培训,一些修理技巧全依赖经验。“有的阀门很旧,要先打开一点,来回活动,这样才能很快地打开。如果用蛮力直接拧开,那‘啪’的一声就会断。”
张国兴直言,有的年轻人连阀门怎么拧是上劲,怎么拧是卸劲都不知道,他伸出右手,掌心向下,“记住,拇指的方向永远是卸劲,越拧越松,小指的方向是上劲,越拧越紧,准没错。”
如今,张国兴每天8点左右出门,和小区里的老人一起打打乒乓球,聊聊天,把自己从报纸上了解到的新闻大事讲给他们听。中午休息后,下午他会坐在书桌前,摘抄报纸上的好词好句,写写小诗。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没人叫他的前提上。一旦电话响起,张国兴便会推着自行车,挎上工具包,风风火火地赶去维修,“只要胳膊腿儿还能动,就没想过退休,要一直服务下去。”
“家人不会有意见吗?”有人问张国兴。
“我说我出去玩,他们不知道。”他说。(新京报记者 彭冲 实习生 慕宏举 黄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