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孩子频繁与同学、家长发生争执,甚至会有肢体冲突;三年级的男孩作文写得不生动、不具体,报写作班也无明显进步……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潘洁以《理解孩子,从认识“大脑”开始》为题,揭秘孩子情绪和学习背后的科学。
成绩不好,可能是大脑“病”了
为何会谈到“大脑”呢?让我先从两个案例谈起吧。为保护隐私,这两个案例都经过了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案例一:小A初一,近一年来在生活中会频繁与同学、家长发生争执,甚至会有肢体冲突。学习成绩下滑厉害,半学期内成绩从90多分下滑到50多分。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量表检测中提到其伴有躁狂与精神分裂样,需服药。家长求助咨询,希望让小A的成绩能上去。咨询师了解孩子未服药,一边给予孩子情绪疏导,一边叮嘱家长要遵循医嘱,但未果。三次咨询后,家长觉得孩子成绩没见好,于是停止了咨询。
案例二:小B,男孩,三年级,妈妈着急孩子作文写得不生动、不具体,就给孩子报了写作班,参加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虽然有进步,但是还是和自己心中的好作文差得远,于是电话求助下面该怎么办。
在案例一里,我们看到生病的“大脑”面对学习挑战时,会十分吃力,所以小A的成绩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在案例二里,这个妈妈没有遵循小B“大脑”发育的规律,揠苗助长,弄得自己焦虑万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脑准备好了,学习就不难了。首先是吃好、睡好、休息好,满足大脑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其次是了解大脑的运行规律,认识到大脑的功能状态是孩子情绪、行为表现的生理基础。从这个视角去理解孩子的情绪与行为表现,而不是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情绪为什么会战胜理智?
在介绍大脑功能之前,先借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Moss的最后一句话: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为什么情绪会战胜理智呢?这个原因要从我们人类神奇的大脑结构说起。脑科学研究发现,按照大脑功能从原始到高级来划分,人类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爬行脑、情绪脑和理智脑。这三个部分大脑各司其职,确保了人类的存活与发展。爬行脑在大脑后脑勺下方,它主管着人类自主神经系统的运作,如:呼吸、心跳等,是最为原始的部分;位于人类耳部左右两侧的位置是情绪脑的区域,它负责着人的情绪、饥饿、性欲等本能需求;位于人类前额的大部分脑,就是理智脑区域,负责运算、分析、做出正确决策等思维活动,孩子数学能力、阅读能力都体现在这里了。
当一个孩子愤怒、恐惧、焦虑、烦躁……情绪爆棚时,就是情绪脑在工作,而理智脑就“离线”了。这时什么建议都听不见,那么应该怎么办?平静下来!要先看见孩子的情绪,允许他有情绪,接纳他的情绪,使他能够平静下来,然后理智脑上线了,这时沟通交流、疏导指引才能被孩子听进去。如果对孩子发火、吼叫,表面上看,孩子被你镇住了,安静了。其实是他(她)掉线了,后面你期待他听见的部分,他可能很难听进心里去,这不是他故意的。
再次回到案例一,小A已经中度抑郁,而且有精神分裂样,其大脑内的生化指标不稳定,认知状态糟糕了。他需要服药让大脑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在咨询中释放掉自责、焦虑、愤怒等情绪后,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任务呀。因此,得了抑郁症的孩子,家长要看到病症对孩子学习的干扰,不能贴上“不努力、不勤奋”的标签。案例二里,小B的妈妈要认识到男孩子的大脑发育阶段会比同龄的女孩子要晚一年左右,三年级还处于具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起步期,如果这个时候就要孩子写的作文生动趣味性强,是在要求他达到高年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属于拔高了。愿望是美好的,但要分清未来的目标不等于当下的衡量标准,因为他还有好几年学习的之路没走呢。
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实际上是“压力行为”
认识了大脑运作的规律,就能理解孩子在情绪状态下为什么很难接受“教育”了;认识了大脑运作的规律,就能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习任务与要求了。加拿大儿童教育专家斯图尔特在他的作品《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一书中就提出: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要有耐心去观察,因为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实际上是“压力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关于大脑与学习的知识一定会更加丰富。让我们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