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在官网发布了核准设立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基金)的批复,核准贝莱德基金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由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全资控股。这是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举措,也再次展现了海外投资机构投资中国市场的强劲信心。
首家外资独资基金就此破冰而出。我们将视野拉高,再次审视这个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历史性时刻,不禁要深思:拉开生态闸门后,真正的华尔街之狼逐鹿国内金融市场,本土生态系统将如何衍变?
实际上,许多外资基金机构早已经摩拳擦掌布局多年:贝莱德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北京代表处,桥水早在2011年就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管理资格获批后,他们必将以全新的姿态在已有22年历史的中国基金市场再次登场亮相。
总体看来,外资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十分明显:他们在量化、做空等方面更有经验,对海外市场也更加熟悉。外资独资金融机构的出现,将从多维度促进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资管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人才,面对外资独资机构更优渥的待遇,国内基金必须要搭建更健全、更长期化的激励机制方可留住更优秀的人才、打造更稳定的团队;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点是产品,面对外资独资基金丰富的全球资产配置经验和更具创新性的QDII产品,国内基金必须发挥创新思维、打破以往产品趋同性较高的局面,才能留住优质客户、稳住市场占有率;管理费的多少也是客户关注的重点,不少外资私募基金管理费比本土私募基金低一半以上,未来本土基金必将提供更优的回报率或更低的管理费来获得市场;在投资理念和风控能力上,许多外资基金经历了长期的国际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考验,他们将为本土基金抵抗周期风险、提升“抗跌”能力提供更多交流的契机……
与此同时,“华尔街之狼”本身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生存挑战。当新生态拉开闸门,这里水草丰茂,生机盎然。聪明的“新物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快速在新的生态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近期,贝莱德中国区主管汤晓东、惠理基金中国业务总裁余晓波、元盛中国高级副总裁顾颖艺在采访中都不约而同的主动提到了“本土化”这个关键词。可见不少外资机构都已清晰的认识到:融入者,方可生存。然而,外资机构的本土化绝非一日之功,配置本土人员、构建本土团队,都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那么,对于本土基金而言, “狼来了”,到底可不可怕?2019年底,在我国近200万亿的金融资产中,外资占比重只有1.8%左右。即便放开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股比限制,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国内市场的现有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或出现所谓的“洗牌”效应。可以说,与狼共舞,在有竞争的碰撞中,寻找学习的契机是本土基金的生存之道。
更法治、更稳定、更开放,更市场化,只有好的生态,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物种。随着《证券法》的修订、《期货法》制定等渐进式改革,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也更加健全。22年的成长,中国本土金融服务机构也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在这个时间点,向外资机构开放股比限制,给予外资机构史无前例的空间和灵活度,是与外资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是以竞争促进中国金融服务能力水平向更加国际化迈进,也是给老百姓提供更加多样、更加细致、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