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教育在线
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静文 发布时间:2025-09-15 16:39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积极自洽的人生态度。它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份反思自觉。


  没有俗套的共识宣讲,也没有刻板的成长说教,凭借思想的锐度和认知的高度被网友“封神”——9月燕园里,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开学致辞引发广泛关注。


  谈到校园生活,程乐松精准刻画了部分学生的迷茫状态:“像花蝴蝶一样出现在校园活动和社交的每一个场合,物理性参与、精神性游离”,并将其定义为“校园生活的渣男状态”“热闹中的局外人”。


  谈到人生价值,他答曰:“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同时提醒学生警惕短视的功利算计。


  面对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对哲学学科的质疑,程乐松没有进行宏大的学术辩护,只从个体精神成长的角度通透回应:“学习哲学可以让一个人得到自信的笃定和笃定的自信,就是极为成功的。”


  这堂富有哲理的“开学第一课”之所以能火出校园圈层,核心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时代语境下的集体困惑: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人们总在追逐标准答案,却渐渐迷失于选择焦虑与功利浮躁。而程乐松的话语恰恰提供了一份“向内探寻”的精神坐标——不必急于向外求证“正确”,而应先学会做到自洽,与世界的不确定性共处。这份能安放心灵的确定感,与教育因材施教的理念相吻合,正是人文学科不变的价值内核。


  在数智化浪潮下,理工科以标准化知识体系破解自然与技术奥秘,人工智能持续重构学科边界与人机互动模式,不少人将“有用”等同于“可量化的实用价值”,进而质疑人文学科的存在意义。


  但事实上,人文学科的价值从不在“直接变现”,而在为个体构建应对人生的精神框架。正如黑塞在《悉达多》中所讲述的寓言:悉达多放弃婆罗门的优渥生活,历经苦行、经商、迷茫,最终在恒河边顿悟——生活的真谛并非向外寻找唯一答案,而是在每个当下学会与自我、与世界和解。


  应该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积极自洽的人生态度。它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份反思自觉——用哲学的眼光审视选择,不盲从他人的价值标准;用文学的共情理解他人,不陷入自我的认知局限;用历史的智慧面对当下,不被眼前的焦虑裹挟。


  程乐松的开学致辞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让人们看见: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些看似无形的素养,实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人文学科能提供融入生活、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正是其跨越时代、持续引发共鸣的原因。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16:39:23
      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积极自洽的人生态度。它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份反思自觉。没有俗套的共识宣讲,也没有刻板的成长说教,凭借思想的锐度和认知的高度被网友“封神”——9月燕园里,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开学致辞引发广泛关注。谈到校园生活,程乐松精准刻画了部分学生的迷茫状态:“像花蝴蝶一样出现在校园活动和社交的每一个场合,物理性参与、精神性游离”,并将其定义为“校园生活的渣男状态”“热闹中的局外人”。谈到人生价值,他答曰:“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同时提醒学生警惕短视的功利算计。面对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对哲学学科的质疑,程乐松没有进行宏大的学术辩护,只从个体精神成长的角度通透回应:“学习哲学可以让一个人得到自信的笃定和笃定的自信,就是极为成功的。”这堂富有哲理的“开学第一课”之所以能火出校园圈层,核心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时代语境下的集体困惑: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人们总在追逐标准答案,却渐渐迷失于选择焦虑与功利浮躁。而程乐松的话语恰恰提供了一份“向内探寻”的精神坐标——不必急于向外求证“正确”,而应先学会做到自洽,与世界的不确定性共处。这份能安放心灵的确定感,与教育因材施教的理念相吻合,正是人文学科不变的价值内核。在数智化浪潮下,理工科以标准化知识体系破解自然与技术奥秘,人工智能持续重构学科边界与人机互动模式,不少人将“有用”等同于“可量化的实用价值”,进而质疑人文学科的存在意义。但事实上,人文学科的价值从不在“直接变现”,而在为个体构建应对人生的精神框架。正如黑塞在《悉达多》中所讲述的寓言:悉达多放弃婆罗门的优渥生活,历经苦行、经商、迷茫,最终在恒河边顿悟——生活的真谛并非向外寻找唯一答案,而是在每个当下学会与自我、与世界和解。应该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积极自洽的人生态度。它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份反思自觉——用哲学的眼光审视选择,不盲从他人的价值标准;用文学的共情理解他人,不陷入自我的认知局限;用历史的智慧面对当下,不被眼前的焦虑裹挟。程乐松的开学致辞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让人们看见: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些看似无形的素养,实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人文学科能提供融入生活、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正是其跨越时代、持续引发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