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调查发现,有医美机构在暑假专门推出针对中学生的“假期焕颜计划”,通过“暑期特惠”“学生认证享折扣”等营销策略吸引未成年人,还有医美机构声称可以绕过家长监护实施手术。有些未成年人才十五六岁,就成了医美机构的常客,对美白针、肉毒素、玻尿酸等医美产品的功效如数家珍。
未成年人医美热的背后,是制造“容貌焦虑”者在推波助澜。不难发现,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类教授如何变美的“种草帖”和医美广告宣传帖。一些机构为了吸引顾客,故意夸大医美的优势,却对医疗行为潜藏的风险隐患只字不提,甚至有机构宣称“年龄越小恢复越好”。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违背医学伦理,更可能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种狂轰滥炸式的营销和宣传之下,别说未成年人,有的成年人也招架不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度关注体貌特征,可能令未成年人产生严重的自卑、焦虑和抑郁情绪,还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此外,部分机构利用未成年学生间的攀比心理,推出定向促销活动,也暗藏诱导消费风险。
青春之美,在天然纯粹,在自信丰盈。低龄整形绝非锦上添花,未成年人切莫在对“变美”的无尽追逐中迷失自我。
警惕未成年人医美热背后的“陷阱”,守住青春的美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医疗机构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时,需进行充分、详尽的风险告知。对于以未成年人为目标的线上医美广告,平台应担起监管责任,对该类广告进行过滤或风险提示。家长和学校则应重点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