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言:“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适度的奖惩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个“度”如何把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要么处处夸赞,要么事事惩罚,对孩子奖惩的标准、语言及行为上较为随意,以致不能取得好的育人效果,甚至带来一系列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点,通过有智慧、有策略的奖惩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奖惩有理有据: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进行奖励或惩罚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明确行事为人的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家长要让奖惩有理有据,让孩子明白对他进行奖惩的原因,才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真正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首先,明确奖惩的目的和原则。家长需要对家庭教育中奖惩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奖惩措施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树立规则意识,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样家长也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威,而是本着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原则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如果孩子是第一次犯错,家长要尽量以引导为主,并约定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将会受到什么惩罚。
其次,明确奖惩标准。在对孩子实施奖惩前,家长要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并且要让孩子知晓,避免孩子受到奖惩时感到不知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奖惩标准的制定,让他们内心对是非标准有清晰的认识。在实施奖惩时,家长最好向孩子讲明奖励的原因及其意义,以及惩罚的目的和作用。家长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随意决定对孩子的奖惩,更不能在实施奖惩时口不择言、轻易承诺或任意发泄情绪。
再其次,坚定落实并一视同仁。奖惩标准一旦制定,就要坚定地落实,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容易让孩子失去对规则的敬畏心。对同一件事情的奖惩,在家庭中要做到标准统一,要对所有家庭成员一视同仁地施行,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更要注意对每个孩子都使用同样的奖惩标准,让孩子感受到奖惩原则的公平公正。
奖惩注重效果: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奖惩效果是家长对孩子实施奖惩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家长实施奖惩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首先,以正向表扬为主。一般来说,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尤其对于年龄偏小的幼儿,往往表扬比批评的功效更大。家长既要通过正向的表扬和激励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惩罚为孩子立规矩。在批评孩子时,家长要注意尽量客观、理性、慎重,弄清楚孩子是无意犯错还是有意为之,并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要一分为二地给予正向反馈。
其次,契合孩子身心需求。奖惩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恰当使用。奖励孩子的方式,最好能结合孩子的喜好,而不是根据家长的喜好标准确定,否则也达不到奖励的目的,对孩子产生不了激励的作用。在批评或惩罚孩子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和承受力,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以偏概全或“罪加一等”,应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这样也才能罚得孩子心服口服。
再其次,把握奖惩时效。奖惩要及时,才容易让孩子感受深刻,取得好的效果。当孩子达到奖励的标准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保证好的行为被强化和巩固。当孩子出现不良言行,家长也最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批评和惩罚,让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奖惩方式得当:助力孩子健康发展
有人说没有奖惩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不恰当的奖励与惩罚,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对孩子奖惩的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首先要注意场合。古语有云“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教育孩子要人前赞美,私下批评。赞扬或奖励孩子可以在人多的场合,增强其成就感,但批评或惩罚孩子,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要注意方式。奖励尽量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惩罚不是侮辱,更不是体罚,应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尤其是幼儿,他们特别喜欢得到家中权威人员的肯定与认同,而不是简单给予物质刺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家长惩罚孩子,尽量不要用罚做家务的方式,避免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家务是一种惩罚性劳动,进而降低对家庭的责任感或形成不正确的劳动观。同时,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要多用客观的描述性语言,告诉孩子是哪件事、哪种行为做得好或做错了,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有表扬孩子时可以与某种品质相联系,比如“你今天把家里垃圾都倒掉了,真是个勤快的孩子”;但批评孩子时不要贴标签或对孩子的人格进行否定,比如“你是个坏孩子”或“你真懒”,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认知。
再其次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同一种奖惩方式对不同的孩子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家长应仔细观察和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根据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视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奖惩方式。家长不要完全照搬书上的奖惩技巧,也不能把“大宝”的教育经验简单复制到“二宝”身上。
另外,家长可以巧用一些奖惩技巧,以正确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比如随机奖励,即奖励出现的时间、次数并不规律,这样可以避免助长孩子为获得奖励才做事的功利心理和错误动机。还有自然惩罚,即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后果后,要让他亲身体验犯错带来的自然后果,并从中接受教训。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要就事论事,避免“超限”。心理学中有个“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人的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唠叨太多容易让孩子变得麻木,成为所谓的“耳旁风”,让教育全然失效。
总而言之,奖惩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外部强化的教育方法。不论使用哪种奖惩方法,家长都要把握好度,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奖励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欣赏,通过惩罚传递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严慈相济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高闰青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刘利敏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