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教育在线
在“大思政课”视野中孕育新时代青年担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11-06 16:2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放眼思政课堂内外,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育人格局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跌宕反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层出不穷、前所罕有。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就越要“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新征程上风雨无阻向前进,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办好全社会的“大思政课”。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力


  思政课作为赓续血脉、启润心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场域,理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予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汲取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做好“大”之文章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是囊括“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的总体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既要突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也要注重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系统观念、全局意识、战略思维,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结构,为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提供“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氛围保障。各级党委既要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制,以“责任清单”抓落实;也要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与“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联动机制,以“五育并举”促成效,力争在有力的制度保障中激发青年培育工作的正向反馈和绵长效应。


  突出价值引领,提升政治领悟力


  “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薪火相传和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在课程建设中,既要突出思想武装,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为青年学子廓清迷雾、划清界限、凝聚共识,也要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筑牢信念根基,掌稳人生之舵,在“小我”和“大我”的双向融入中,实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大思政课”是讲道理的学科,道不明、理不清,则方向不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显然,思政课讲的是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道理”,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实践情怀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体系化、学理化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青年学子讲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历史经验、伟大成就,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中,深刻体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一致性。


  优化教学手段,关注课堂吸引力


  当代青年是平视世界、奋勇争先的一代,强烈的表达意愿和敏锐的时尚嗅觉使其偏好感性化的说理形式,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善用“大课堂”上出真招、求实效,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确保思政课堂的情感温度、育人热度和实践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必须深挖实践富矿,将抽象的思政课道理寓于社会实践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之中,借由案例讨论式、情境体验式、沉浸调研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真实跳动的历史脉搏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此同时,“大思政课”既要向生活世界拓展,也要对虚拟空间敞开,让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真正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方法论依托。例如打造思政云课堂、虚拟实践平台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不仅有利于打破时空条件对思政教学的场域限制,统筹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能让思政课教师在充分掌握教学素材的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开展个性化教学定制,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参与度和获得感。


  融通育人过程,确保工作凝聚力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制度优势,充分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夯实主体责任、优化资源整合、拓展育人空间,确保打通立德树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逻辑。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育人共同体,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步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各教学阶段应当积极贯通教材、内容和授课形式,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确保知识连续性的基础上,能够区分层次和维度地让学生拓宽眼界、深化认知。二是打造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党”“团”“队”,作为红色接班人培育体系中有机贯通的逻辑环节,发挥着营造“大思政课”格局的政治纽带作用。着力打造新时代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不仅在提升阶梯式育人成效、强化青年政治归属感方面意义深远,也为深埋理想信念火种,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三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关注课程联动、强化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任课教师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嘱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探索思政元素嵌入的有效路径,力争打造一批精品融合示范课,在全链路、多维度的育人实践中,下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一盘棋”,让“大思政课”真正成为孕育青年担当的“金课”。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理念转换,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也是在“两个大局”复杂交织的历史背景下,引导青年学子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关键步骤,对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作者:黄小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高晓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在“大思政课”视野中孕育新时代青年担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1-06 16:27: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放眼思政课堂内外,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育人格局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跌宕反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层出不穷、前所罕有。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就越要“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新征程上风雨无阻向前进,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办好全社会的“大思政课”。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力思政课作为赓续血脉、启润心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场域,理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予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汲取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做好“大”之文章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是囊括“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的总体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既要突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也要注重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系统观念、全局意识、战略思维,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结构,为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提供“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氛围保障。各级党委既要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制,以“责任清单”抓落实;也要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与“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联动机制,以“五育并举”促成效,力争在有力的制度保障中激发青年培育工作的正向反馈和绵长效应。突出价值引领,提升政治领悟力“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薪火相传和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在课程建设中,既要突出思想武装,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为青年学子廓清迷雾、划清界限、凝聚共识,也要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筑牢信念根基,掌稳人生之舵,在“小我”和“大我”的双向融入中,实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大思政课”是讲道理的学科,道不明、理不清,则方向不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显然,思政课讲的是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道理”,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实践情怀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体系化、学理化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青年学子讲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历史经验、伟大成就,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中,深刻体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一致性。优化教学手段,关注课堂吸引力当代青年是平视世界、奋勇争先的一代,强烈的表达意愿和敏锐的时尚嗅觉使其偏好感性化的说理形式,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善用“大课堂”上出真招、求实效,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确保思政课堂的情感温度、育人热度和实践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必须深挖实践富矿,将抽象的思政课道理寓于社会实践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之中,借由案例讨论式、情境体验式、沉浸调研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真实跳动的历史脉搏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此同时,“大思政课”既要向生活世界拓展,也要对虚拟空间敞开,让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真正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方法论依托。例如打造思政云课堂、虚拟实践平台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不仅有利于打破时空条件对思政教学的场域限制,统筹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能让思政课教师在充分掌握教学素材的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开展个性化教学定制,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参与度和获得感。融通育人过程,确保工作凝聚力“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制度优势,充分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夯实主体责任、优化资源整合、拓展育人空间,确保打通立德树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逻辑。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育人共同体,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步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各教学阶段应当积极贯通教材、内容和授课形式,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确保知识连续性的基础上,能够区分层次和维度地让学生拓宽眼界、深化认知。二是打造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党”“团”“队”,作为红色接班人培育体系中有机贯通的逻辑环节,发挥着营造“大思政课”格局的政治纽带作用。着力打造新时代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不仅在提升阶梯式育人成效、强化青年政治归属感方面意义深远,也为深埋理想信念火种,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三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关注课程联动、强化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任课教师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嘱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探索思政元素嵌入的有效路径,力争打造一批精品融合示范课,在全链路、多维度的育人实践中,下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一盘棋”,让“大思政课”真正成为孕育青年担当的“金课”。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理念转换,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也是在“两个大局”复杂交织的历史背景下,引导青年学子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关键步骤,对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作者:黄小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高晓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