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教育在线
教育“发动机”的动力为何如此澎湃
——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调研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3-07-27 11:5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1dd785838900791211dea2279cedbe56.jpg

香格里拉市联片教研活动中,三坝乡白水台小学教师肖姆在给学生上英语课。学校供图


  随着夏天模式的开启,香格里拉市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以雪山为城,以金沙为池,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因其独特的地理风光跻身高原旅游胜地,但也因为地处高原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并不优厚,美丽的香格里拉2019年才甩掉贫困县“帽子”,今天的她还是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仍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香格里拉市意识到,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发动机”,提升本土教师的内驱力。近日,记者跟随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地调研工作小组一行来到香格里拉市,真切感受到自强不息的高原教育人给这块美丽土地带来的变化。


  落实政策让乡村教师“下得去”


  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1700多名教育工作者就是香格里拉学生和家长心中的日月,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有香格里拉教育的明天。为此,香格里拉市教体局高度重视人才招聘和引进,通过教师招考、调动、公费师范生培养、“三支一扶”招录等方式进行人才选拔,为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10年前的香格里拉市还是云南省贫穷偏远的落后县市,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教师的学历水平也相对较低,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硬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做好教育人才的“蓄水池”,当地政府立足长远,多种渠道招聘和引进优秀教师资源。通过招考聘任,近10年来,香格里拉市新入职教师达到700多人,使全市教师队伍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比接近50%,不少还是毕业于部属、省属的师范院校。这些新任教师大大改善了本地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大大提高了学历层次。


  为了保证新聘任教师能够进入乡镇小学,能够安心教育事业,香格里拉市教体局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级对乡村教师的各项保障政策,为乡村教师能够“下得去”提供条件支持。


  “乡镇小学的教师补贴最高可以拿到1400多元,最少的也有700多元,好政策让乡村教师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市里还统筹兴建了乡村教师周转房,全市一共修建了1400多套教师周转房,其中乡镇学校教师周转房758套,实现了100%满足教师需求。”香格里拉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牛盈春说。


  乡村教师周转房各项配套设施都很齐全,实现了拎包入住。目前,全市各学校只要有入住申请的教师都可以入住教师周转房。


  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教师“下得去”,香格里拉市建立了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香格里拉市教体局人事股股长李平介绍:“我市不仅在特殊补贴、周转房使用等方面严格落实乡村教师的相关政策,还实现了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及聘任制度向乡村教师倾斜。”


  一整套的综合措施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教师资源均衡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据悉,从2017年开始,香格里拉市11个乡镇的小学及幼儿园在申报高级教师职称时不受岗位限制,2019年乡镇学校中级职称不受岗位限制,同年开始实施的“三区三州”定向评审岗位核定使用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职称高级岗位短缺的问题。


  “走出去,请进来,自探索”让乡村教师“教得好”


  为了让教师教得好,香格里拉市在教师培训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让教师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靠自我造血,靠专家把脉,让香格里拉市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通道。


  截至今年5月,香格里拉市共组织“国培”“省培”等各级各类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12批次,171名校(园)长、一线教师参加;从上海引入8名教师到2所中学、1所小学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同时,引进优质资源,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帮扶小中甸镇小学、市二中,云南省3所优质中学对口帮扶市一中的对口帮扶项目。


  “昆迪帮扶”是云南省昆明市对口迪庆州的教育帮扶项目。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叶靖伟来到香格里拉市第三中学已经快一年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带着“青春使命”来到香格里拉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主动融入帮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他的带动下,第三中学已经成长起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青年教师。刚入职一年的数学教师邹凯就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每周邹凯都要至少被听评一节课。在“师徒结对”共同备教研讨中,两位教师都在各自关注的领域收获成长。更可喜的是,很多像邹凯一样的本土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在香格里拉市,每年都有30多名云南省和上海市优秀中小学教师来到这里,进入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活动,“一对一”定点帮扶对本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迪庆州藏文中学,有8名对口“组团帮扶”的干部和教师。“组团式”帮扶主要聚焦学校发展短板和急难愁盼问题。帮扶干部和教师带动本土教师共同启动和推进五大项目,包括党员教师结对助力学生成长的“向日葵”项目、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指南针”项目、教师研训助力专业发展的“同心圆”项目、思政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石榴籽”项目和以赋能数字化校园环境为指向的“智立方”项目,以点带面推进学校本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在2022年11月举办的州级课赛中,该校参赛的本土教师充分展示了解读教材、驾驭课堂、落实素养、运用信息化等教学能力,荣获一、二、三等奖共12个奖项,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也交出了一份对口帮扶下本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以科研带动教研是推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催化剂。在建塘镇独克宗小学,教师们以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支点,撬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从2013年开始,独克宗小学就利用学校长期坚持的水资源校本课程,开展“基于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关课题申报,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并在2018年顺利结题。整个课题有10余名教师参与,有效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跃进。


  “走出去,请进来,自探索”,多方位的培训为教师业务提升插上了翅膀,也为带动本地学校管理模式、教育科研水平的改变和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好实现了乡村教师“教得好”。


  “追随光,成为光”让“家乡宝”们“扎下根”


  在香格里拉市,“家乡宝”常被各所学校的校长挂在嘴边。“家乡宝”是指那些从香市走出去,毕业后又回来投身家乡乡村振兴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在香格里拉市,就有很多“家乡宝”教师,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不少还是村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走出大山的他们原本有更多的机会留在条件更好的城市,但他们选择回到家乡,反哺这块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是什么让“家乡宝”们坚守在这块土地上?


  “我对家乡的山水有着亲切的情感,于是我放弃了在昆明的就业机会,回到大山里当起了‘孩子王’,一干就是10多年。”现在已是香格里拉市第三中学副校长的李晓河这样告诉记者。很多“家乡宝”都是抱着这样淳朴的目的。他们说:情怀要大于努力,只有具备了为教育奉献的情怀,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出类拔萃,五年优秀示范”,这既是香格里拉市教体局对教师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发展愿景的一种规划。只有让教师生涯发展段段精彩,不断增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才能实现岗位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知不足而奋进,跨高山而远行”,这是今年3月底在北京参加“国培”项目时,24岁的格咱乡小学教师拉茸追玛在朋友圈里写下的一句话。到学校才两年,她已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她也是一位典型的“家乡宝”,而且到乡村学校任教还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香市姑娘,我不后悔选择当一名乡村教师,而且我要干一辈子的乡村教师。”拉茸追玛说。


  在香格里拉市,还有几百位这样用爱心去浇灌藏区花朵的教育园丁: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要起床,照顾生活自理能力还偏弱的寄宿制小学生,一直要忙到半夜才能回到宿舍。平日里,教孩子们洗脸刷牙,扫地叠被,带生病的学生看医买药,半夜零下十几度给住宿的孩子们盖被子……其实作为教师的他们也才刚跨出校门不久,却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甚至是家长角色的转变。


  秉烛者,光永随。他们可能还很渺小,但在追随光的路上却成了光,用高原教育人的情怀照亮了西部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通讯员 于奎 记者 赵秀红)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教育“发动机”的动力为何如此澎湃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07-27 11:53:37
      香格里拉市联片教研活动中,三坝乡白水台小学教师肖姆在给学生上英语课。学校供图随着夏天模式的开启,香格里拉市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以雪山为城,以金沙为池,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因其独特的地理风光跻身高原旅游胜地,但也因为地处高原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并不优厚,美丽的香格里拉2019年才甩掉贫困县“帽子”,今天的她还是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仍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香格里拉市意识到,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发动机”,提升本土教师的内驱力。近日,记者跟随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地调研工作小组一行来到香格里拉市,真切感受到自强不息的高原教育人给这块美丽土地带来的变化。落实政策让乡村教师“下得去”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1700多名教育工作者就是香格里拉学生和家长心中的日月,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有香格里拉教育的明天。为此,香格里拉市教体局高度重视人才招聘和引进,通过教师招考、调动、公费师范生培养、“三支一扶”招录等方式进行人才选拔,为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积蓄力量。10年前的香格里拉市还是云南省贫穷偏远的落后县市,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教师的学历水平也相对较低,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硬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做好教育人才的“蓄水池”,当地政府立足长远,多种渠道招聘和引进优秀教师资源。通过招考聘任,近10年来,香格里拉市新入职教师达到700多人,使全市教师队伍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比接近50%,不少还是毕业于部属、省属的师范院校。这些新任教师大大改善了本地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大大提高了学历层次。为了保证新聘任教师能够进入乡镇小学,能够安心教育事业,香格里拉市教体局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级对乡村教师的各项保障政策,为乡村教师能够“下得去”提供条件支持。“乡镇小学的教师补贴最高可以拿到1400多元,最少的也有700多元,好政策让乡村教师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市里还统筹兴建了乡村教师周转房,全市一共修建了1400多套教师周转房,其中乡镇学校教师周转房758套,实现了100%满足教师需求。”香格里拉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牛盈春说。乡村教师周转房各项配套设施都很齐全,实现了拎包入住。目前,全市各学校只要有入住申请的教师都可以入住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教师“下得去”,香格里拉市建立了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香格里拉市教体局人事股股长李平介绍:“我市不仅在特殊补贴、周转房使用等方面严格落实乡村教师的相关政策,还实现了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及聘任制度向乡村教师倾斜。”一整套的综合措施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教师资源均衡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据悉,从2017年开始,香格里拉市11个乡镇的小学及幼儿园在申报高级教师职称时不受岗位限制,2019年乡镇学校中级职称不受岗位限制,同年开始实施的“三区三州”定向评审岗位核定使用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职称高级岗位短缺的问题。“走出去,请进来,自探索”让乡村教师“教得好”为了让教师教得好,香格里拉市在教师培训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让教师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靠自我造血,靠专家把脉,让香格里拉市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通道。截至今年5月,香格里拉市共组织“国培”“省培”等各级各类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12批次,171名校(园)长、一线教师参加;从上海引入8名教师到2所中学、1所小学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同时,引进优质资源,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帮扶小中甸镇小学、市二中,云南省3所优质中学对口帮扶市一中的对口帮扶项目。“昆迪帮扶”是云南省昆明市对口迪庆州的教育帮扶项目。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叶靖伟来到香格里拉市第三中学已经快一年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带着“青春使命”来到香格里拉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主动融入帮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他的带动下,第三中学已经成长起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青年教师。刚入职一年的数学教师邹凯就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每周邹凯都要至少被听评一节课。在“师徒结对”共同备教研讨中,两位教师都在各自关注的领域收获成长。更可喜的是,很多像邹凯一样的本土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在香格里拉市,每年都有30多名云南省和上海市优秀中小学教师来到这里,进入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活动,“一对一”定点帮扶对本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迪庆州藏文中学,有8名对口“组团帮扶”的干部和教师。“组团式”帮扶主要聚焦学校发展短板和急难愁盼问题。帮扶干部和教师带动本土教师共同启动和推进五大项目,包括党员教师结对助力学生成长的“向日葵”项目、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指南针”项目、教师研训助力专业发展的“同心圆”项目、思政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石榴籽”项目和以赋能数字化校园环境为指向的“智立方”项目,以点带面推进学校本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在2022年11月举办的州级课赛中,该校参赛的本土教师充分展示了解读教材、驾驭课堂、落实素养、运用信息化等教学能力,荣获一、二、三等奖共12个奖项,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也交出了一份对口帮扶下本土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以科研带动教研是推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催化剂。在建塘镇独克宗小学,教师们以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支点,撬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从2013年开始,独克宗小学就利用学校长期坚持的水资源校本课程,开展“基于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关课题申报,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并在2018年顺利结题。整个课题有10余名教师参与,有效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跃进。“走出去,请进来,自探索”,多方位的培训为教师业务提升插上了翅膀,也为带动本地学校管理模式、教育科研水平的改变和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好实现了乡村教师“教得好”。“追随光,成为光”让“家乡宝”们“扎下根”在香格里拉市,“家乡宝”常被各所学校的校长挂在嘴边。“家乡宝”是指那些从香市走出去,毕业后又回来投身家乡乡村振兴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在香格里拉市,就有很多“家乡宝”教师,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不少还是村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走出大山的他们原本有更多的机会留在条件更好的城市,但他们选择回到家乡,反哺这块养育了他们的土地。是什么让“家乡宝”们坚守在这块土地上?“我对家乡的山水有着亲切的情感,于是我放弃了在昆明的就业机会,回到大山里当起了‘孩子王’,一干就是10多年。”现在已是香格里拉市第三中学副校长的李晓河这样告诉记者。很多“家乡宝”都是抱着这样淳朴的目的。他们说:情怀要大于努力,只有具备了为教育奉献的情怀,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出类拔萃,五年优秀示范”,这既是香格里拉市教体局对教师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发展愿景的一种规划。只有让教师生涯发展段段精彩,不断增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才能实现岗位和人才的双向奔赴。“知不足而奋进,跨高山而远行”,这是今年3月底在北京参加“国培”项目时,24岁的格咱乡小学教师拉茸追玛在朋友圈里写下的一句话。到学校才两年,她已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她也是一位典型的“家乡宝”,而且到乡村学校任教还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香市姑娘,我不后悔选择当一名乡村教师,而且我要干一辈子的乡村教师。”拉茸追玛说。在香格里拉市,还有几百位这样用爱心去浇灌藏区花朵的教育园丁: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要起床,照顾生活自理能力还偏弱的寄宿制小学生,一直要忙到半夜才能回到宿舍。平日里,教孩子们洗脸刷牙,扫地叠被,带生病的学生看医买药,半夜零下十几度给住宿的孩子们盖被子……其实作为教师的他们也才刚跨出校门不久,却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甚至是家长角色的转变。秉烛者,光永随。他们可能还很渺小,但在追随光的路上却成了光,用高原教育人的情怀照亮了西部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通讯员于奎记者赵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