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林凤娥小学学生人手一球,坚持每天做篮球大课间活动,篮球已成为全体学生人人参与的运动项目。 王亮 摄
2022年广东省中小学生啦啦操锦标赛上选手们精彩比赛的场景。 简妮娜 供图
增加投入、增加教师、增加课时;薄弱校走出36名世界冠军……近日,记者在广东各地采访,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学校体育工作,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配备,抑或是政策措施、质量水平,都形成了鲜明的“广东特色”,所到的广州、东莞、深圳等地,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双减”大背景下,我们是“双增”。
增投入,仅校园足球场地近5年就增加3900余块
“这是我们的恒温泳池,全校2000多名学生,游泳是必修课,人人都得会。”走进广州市玉岩中学设施先进的体育馆,特别是那标准的室内恒温游泳馆,记者惊呼,“这里的学生真幸福。”
玉岩中学2006年新建,不包括土地价格,政府投入了3个多亿,记者来到时,政府又增加投入1.8个亿进行提质改造。“体育是最好的教育。”校长印贤文说,广州全市共有120多所高中,但玉岩中学校创办仅十几年,便在全市排名靠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是体育的受益者”。学校运动区域达4万多平方米,所有学生全寄宿,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狠抓体育工作,引进优秀师资,甚至外籍教练,2022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奖牌数全国第一。
“去年全市学校体育总支出达到4.32亿元。”广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蔡恭良介绍。
早在去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联合印发《广东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对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课时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足球是广东传统项目,仅场地建设,省财政及各地市近年来合计投入就超过20亿元,新、改、扩建和改善各类足球场地3900余块。城区寸土寸金,许多学校“上天入地”架起了运动立交桥。记者在林凤娥小学看到,狭窄的校区里,竖立着30多个篮球架,全校学生人手一只篮球,甚至连一年级的小女生,都能像模像样地打比赛。而在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的深圳市翠园中学,地少人多,政府斥资1600万元,在旁边的翠湖文体公园,修建了一个高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学校和社会共用。”场地、设施和人员共享,这也是广东学校体育的一个特点。深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冯妍妍介绍,深圳开放了468所学校的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内市民可以一键预约,财政为此每所学校补贴14万—18万元。
“不仅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学校,我们也加大了投入。”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邱克楠介绍,仅这些地区的体育场地改建,近两年就达到了1.23亿元,涉及186所农村校;湛江市廉江市在两年时间里,借助社会力量支持,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先后为21个镇街配备了校园游泳池;素有“球王故里、足球之乡”之称的梅州市五华县,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近2.2亿元用于校园足球场改造升级,目前全县80%以上的中小学均有足球场,校园足球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获得市级以上比赛冠军20余项。
“还是有钱。”有人会说。也是,如每天的课后服务,许多省市都是家长掏钱,但深圳,“市财政每年拿出16个亿,购买服务。”
也不完全是。请看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
2010年,24岁的赖宣治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来到偏远的七星小学时,学校仅143名学生,且大多是农民工子弟。作为学校几十年来首位体育科班生,篮球专业的他,最初尽全力想教学生们打篮球、踢足球,可“没钱没人没场地没设施”,“四没”。“有没有既少花钱又易推广的体育项目?”区教育局副局长江盛根说,经过调研斟酌,花都选定跳绳这个项目,作为全区重点打造的大课间内容。赖宣治积极参与。“能行?”不少人对身高1.82米的赖宣治投来怀疑的眼神。可没想到,“半路出家”的赖宣治废寝忘食不断钻研,在“吃透”了200多部跳绳视频后,通过改革跳绳方法、绳具等,独创出特有的跳绳技术,2013年就拿到区冠军,2015年参加首届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拿到了全部28枚金牌中的27枚!此后一路过关斩将,至今已培养36名世界冠军,11次打破世界跳绳纪录。“以绳强校”,这所学校也因此由弱变强,一校三区,在校生增加到2400多人。
增教师,2022年仅深圳就新增体育教师1397名
体育教师,在哪都紧缺;体育教师,在哪都有点边缘化。在广东采访的5天时间里,记者全然没有这个感觉。
首先是人员配备,广东是千方百计,专兼结合。
“5年内要新增4万多教师。”东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周少波介绍,东莞户籍人口仅有200多万,但常住人口达1400多万,按要求公办校学生比例将提高到95%,这就需要大量增加教师,基于此,对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东莞尽了最大可能。松山湖实验中学共有800多名学生,配备了16名专职体育教师和教练。“无体育,无未来。”校长万飞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学校多措并举抓体育,如家校协同推进、创新评价机制、开展多项赛事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运动起来。仅足球一项去年就搞了216场比赛,并拿到了省市的9个冠亚军,要知道,这所学校是小班额,每个班才32人。
“全市900多所中小学,有1.3万名体育教师,还引进了30多名世界冠军,就这还不够。”深圳市教育局体艺专干向苏龙介绍,900多所学校共43000多班级,如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全市需新增体育教师3000多人,“逐步实施,去年就新增了1397人。”向苏龙说,现在深圳市在坪山和龙华两区试点,两区140多所学校,已全部做到每周五节体育课,一天一节。
广东省教育厅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全省中学体育教师配备良好,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率已下降至4.24%(2014年为31.74%,2019年为12.21%)。
59岁的深圳市盐港中学艺体处主任宫照石,执意领着记者去看学生的训练,“这个操场上走出了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田径队是市里的四连冠。”说起自己的学生,宫照石非常自豪。他说,十几年前所在学校还非常差劲,是一所职业高中,当时深圳中考满分900分,学校的录取线才230,全市最低。2009年学校尝试成立体育特色班,千辛万苦动员来17人,最高分356,最低“没分”——没参加中考。但3年后,居然有9人考上大学!这以后,学校专攻艺体特色,办学成效越来越明显,2022年高考,体育班的本科率达100%,重点本科率接近80%。招生再也不愁了,“去年招几十人,报名者达400多人,其中还有一级运动员。”体育教师也增加到18人,大多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所以他和同事们“在深圳干体育,来劲”。
“能让你放开手脚大干。”这是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体育中心主任、女篮主教练王小维的体会。2006年,安徽女生王小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来到二实,酷爱篮球的她梦想着“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篮球队”。“能行?”她当时心里完全没底,没想到会得到多方支持。16年过去,她白手起家,居然带领队伍拿下了省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的14连冠,创造了深圳校园的“女篮传说”。
“三球鼎立,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大发展。”学校党委书记崔学鸿说,“三球”指的是毽球、篮球、足球,其中毽球还先后拿到了20多项世界冠军。他说,“二实”1989年才创建,能拿到一系列荣誉、成为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得益于学校的“以球健体、以球润德、以球启智、以球塑美、以球促劳”的发展思路。
见成效,广东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连年跃升
走进广州市花都区新和小学,正赶上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农村校,830多个学生。”校长杨丽霞介绍,学校最初是在祠堂办学,条件不太好,但一直重视体育,健美操还拿到了国家级一等奖。“3月31日我们自己抽测,432人优良率达89.81%。”而东莞南城阳光六小,这个数字更是高达96.94%。
学校体育,绝不仅仅是抓特长生,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签订责任书,将‘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义务教育阶段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开展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等要求明确为工作任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排名全市第一,荔湾区教育局副局长罗锦虹介绍了他们抓全员体育的做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严要求,全荔湾中小学生锻炼时间,基本做到了“校内1.5个小时,校外1小时”。而深圳罗湖区,实施的是“全明星计划”,希望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成为“文体之星”,全区中小学,仅足球参与率就高达62%。记者在锦田小学看到,全校72个教学班,每班每周至少一节足球课。“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组队,每年进行各种比赛。”副校长陈有新说,可以说全校师生没一个落下,没上场比赛的,也是啦啦队、后勤服务人员等。
近些年,广东省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答卷:在2020、2021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复核中,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分别达到64.7%和72.4%,较2015年提升20%以上,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二。
记者 李小伟 李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