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教育在线
让教育回归“爱”的本质 一所城郊小学的“实在”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豪 发布时间:2023-03-15 16:4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实验小学分校的一组数据,让人改变了“农村娃更愿意进城读书”的刻板印象。


  作为一所距市区5公里的城郊学校,在其成立的6年半时间里,学生数量从200多人增至1049人,班级从7个增至19个,任课教师从15人增至48人,其中80%的教师是90后。该校部分科目的教学成绩在临夏市实验小学的3个校区中居于前列。


  除了不断上涨的数据,该校校长张海安了解到,有毕业生在市区中学考年级第一,还有学生得了市级演讲比赛的一等奖。


  周边甘费村的村民不再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读书,从毗邻的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县、和政县等地来临夏市务工的劳务人员也有了更经济、便捷的教育选择。


  张海安说,近些年,临夏州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工作来抓,学校办学软硬件条件不断提升,学校把“以德育爱、以智育爱、以美育爱、以爱育爱”作为教育理念,迎来了较快的发展。


  青年教师赵琼已来校6年,在她看来,“爱”是学校办学的内核,“实在”是学校办好的关键。


  临夏市实验小学分校占地面积不大,操场刚翻修,一栋教学楼还在施工阶段。在主教学楼的一楼大厅,学校布置了图书角,靠墙摆放着彩色矮凳;楼道是孩子们美术作品的“展览室”;各个班级按不同主题布置了文化墙,格外温馨。


  张海安和两名教师共用办公室,一下课,大伙儿都喜欢聚在这儿,谈教学、谈生活,学生也常来,气氛融洽。


  一年级语文组的几位青年教师就拼音“o”的发音,跑来向张海安请教。即便是全校“资历最老”的语文教师,张海安也没法下定论。他们讨论了很久,又多方查询资料,最终决定按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教学标准,教孩子读念“欧”,但“o”与声母“b、p、m、f”拼读时,还是读“窝”。怕孩子们理解不了,他们商量出一套解释方案——“两个发音,就像大名、小名,场合变了,名字的叫法就变了”。


  类似的讨论每天都有。数学教师上课时,会用故事切题;担任音体美课程的专职教师琢磨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融为一体。


  英语是不少西部小学的教学“短板”。英语教师赵琼从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入手,要求他们抽时间去看英语电影、动画片。她还利用每周一个半小时的社团课,从中外童话故事中选取经典片段,给孩子们排练英语情景剧。


  一段时间下来,赵琼发现,原本不敢说英语的农村孩子在早读课上张大了嘴巴。一个怯生生的、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留守孩子主动申请当英语早读的“小小班长”,嗓门儿格外高。


  课堂以外,该校全力推进“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已成立18个社团。


  负责社团工作的教师张昌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社团按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设置——1年级学生上算盘课,强化他们对数字的概念;2年级学生用黏土包包子、捏饺子,锻炼动手能力;3-6年级学生的选择更多,有七巧板、跳绳、篮球、啦啦操等,学生按个人喜好选择,提升审美、强健体魄。


  社团没有什么高档的教具,老师都是本校的。每个社团由两位教师负责,1人主讲、1人管理。张昌龙说,他没做任何动员工作,老师们都愿意奉献,上课也不糊弄。比如,负责十字绣社团的老师考虑到学校超1/3的孩子是少数民族,就带着大家绣国旗、民族服饰,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认同感。


  张昌龙大学学的是舞蹈,他说,通过跳舞,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看到一些胆小害羞的孩子变得积极向上,很有成就感。


  学校每年还会举办少儿艺术节、经典诵读活动以及周边红色基地的研学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这份认真,同样被带到班级管理中。左灵芝是该校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课下,孩子们爱叫她“老大”,她也爱和孩子们玩在一起。


  冬天下大雪,教室里孩子们上着课,心思跑到了操场上,她干脆“叫停”课堂,带着大家打雪仗;春天,惠风和畅,她领着孩子们去操场放风筝;班上有63名学生,不少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她加了每位家长的微信,不定期联络。


  孩子们用信任回馈左灵芝。近期,班上一个孩子有点失眠,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左灵芝求助。左灵芝找家长沟通、找医生咨询,在当地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调研活动中,她主动要求增加“心理疏导”的相关内容。


  实实在在,不避讳问题;实实在在,利用好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所城郊小学的教师正努力让教育回归“爱”的本质。


  这也感染着新教师们。95后英语教师马小梅入职两年,是赵琼“青蓝结对”的“徒弟”。她记得,赵琼第一次听完她讲课,没任何客套,提了很多建议。她听进去了,抠发音、练板书、学前辈讲课的台风,铆着劲儿提高自己。


  去年,马小梅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奖品是床单、枕套、被套等。这让她忍俊不禁,也让她更喜欢这所学校“实在”的氛围。她说,自己会像其他教师一样,实实在在教书、实实在在育人,实实在在成长。(记者:王豪)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让教育回归“爱”的本质 一所城郊小学的“实在”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03-15 16:48:30
      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实验小学分校的一组数据,让人改变了“农村娃更愿意进城读书”的刻板印象。作为一所距市区5公里的城郊学校,在其成立的6年半时间里,学生数量从200多人增至1049人,班级从7个增至19个,任课教师从15人增至48人,其中80%的教师是90后。该校部分科目的教学成绩在临夏市实验小学的3个校区中居于前列。除了不断上涨的数据,该校校长张海安了解到,有毕业生在市区中学考年级第一,还有学生得了市级演讲比赛的一等奖。周边甘费村的村民不再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读书,从毗邻的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县、和政县等地来临夏市务工的劳务人员也有了更经济、便捷的教育选择。张海安说,近些年,临夏州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工作来抓,学校办学软硬件条件不断提升,学校把“以德育爱、以智育爱、以美育爱、以爱育爱”作为教育理念,迎来了较快的发展。青年教师赵琼已来校6年,在她看来,“爱”是学校办学的内核,“实在”是学校办好的关键。临夏市实验小学分校占地面积不大,操场刚翻修,一栋教学楼还在施工阶段。在主教学楼的一楼大厅,学校布置了图书角,靠墙摆放着彩色矮凳;楼道是孩子们美术作品的“展览室”;各个班级按不同主题布置了文化墙,格外温馨。张海安和两名教师共用办公室,一下课,大伙儿都喜欢聚在这儿,谈教学、谈生活,学生也常来,气氛融洽。一年级语文组的几位青年教师就拼音“o”的发音,跑来向张海安请教。即便是全校“资历最老”的语文教师,张海安也没法下定论。他们讨论了很久,又多方查询资料,最终决定按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教学标准,教孩子读念“欧”,但“o”与声母“b、p、m、f”拼读时,还是读“窝”。怕孩子们理解不了,他们商量出一套解释方案——“两个发音,就像大名、小名,场合变了,名字的叫法就变了”。类似的讨论每天都有。数学教师上课时,会用故事切题;担任音体美课程的专职教师琢磨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融为一体。英语是不少西部小学的教学“短板”。英语教师赵琼从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入手,要求他们抽时间去看英语电影、动画片。她还利用每周一个半小时的社团课,从中外童话故事中选取经典片段,给孩子们排练英语情景剧。一段时间下来,赵琼发现,原本不敢说英语的农村孩子在早读课上张大了嘴巴。一个怯生生的、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留守孩子主动申请当英语早读的“小小班长”,嗓门儿格外高。课堂以外,该校全力推进“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已成立18个社团。负责社团工作的教师张昌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社团按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设置——1年级学生上算盘课,强化他们对数字的概念;2年级学生用黏土包包子、捏饺子,锻炼动手能力;3-6年级学生的选择更多,有七巧板、跳绳、篮球、啦啦操等,学生按个人喜好选择,提升审美、强健体魄。社团没有什么高档的教具,老师都是本校的。每个社团由两位教师负责,1人主讲、1人管理。张昌龙说,他没做任何动员工作,老师们都愿意奉献,上课也不糊弄。比如,负责十字绣社团的老师考虑到学校超1/3的孩子是少数民族,就带着大家绣国旗、民族服饰,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认同感。张昌龙大学学的是舞蹈,他说,通过跳舞,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看到一些胆小害羞的孩子变得积极向上,很有成就感。学校每年还会举办少儿艺术节、经典诵读活动以及周边红色基地的研学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份认真,同样被带到班级管理中。左灵芝是该校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课下,孩子们爱叫她“老大”,她也爱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冬天下大雪,教室里孩子们上着课,心思跑到了操场上,她干脆“叫停”课堂,带着大家打雪仗;春天,惠风和畅,她领着孩子们去操场放风筝;班上有63名学生,不少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她加了每位家长的微信,不定期联络。孩子们用信任回馈左灵芝。近期,班上一个孩子有点失眠,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左灵芝求助。左灵芝找家长沟通、找医生咨询,在当地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调研活动中,她主动要求增加“心理疏导”的相关内容。实实在在,不避讳问题;实实在在,利用好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所城郊小学的教师正努力让教育回归“爱”的本质。这也感染着新教师们。95后英语教师马小梅入职两年,是赵琼“青蓝结对”的“徒弟”。她记得,赵琼第一次听完她讲课,没任何客套,提了很多建议。她听进去了,抠发音、练板书、学前辈讲课的台风,铆着劲儿提高自己。去年,马小梅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奖品是床单、枕套、被套等。这让她忍俊不禁,也让她更喜欢这所学校“实在”的氛围。她说,自己会像其他教师一样,实实在在教书、实实在在育人,实实在在成长。(记者: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