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提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多发,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与支持必不可少,建议高校校医院增设心理健康门诊,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调查也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不断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社交受限等都成为各种心理疾病的诱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表征多样化,成因错综复杂,有家庭、遗传等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等的后天环境因素。从前者来看,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人格特征、人际沟通方式、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而大学生极端事件多与性格孤僻、心理敏感、冲动等人格特质有关。从后者来看,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综合呈现的社会现实与大学生单纯、理想化的思想产生矛盾,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困惑。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前提,是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高校学生的生活节奏、学习环境都与中学明显不同。高校更加强调生活自理能力和集体生活经验,但部分大学生因受到先天因素或后天环境影响,易产生抑郁情绪和焦虑心理。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精准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高校应高度重视和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通识课、公共课,加大力度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开设相关课程,系统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觉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力度。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心理咨询的形式,既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也可以在校医院增设心理健康门诊。心理咨询的内容既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筛查、诊断和治疗心理问题。
防治结合精准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问题预警、心理干预,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早发现、早干预。高校应定时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从疾病诊疗的角度筛查有心理问题或抑郁倾向的学生,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实施跟踪辅导,防患于未然。(作者:杨玉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