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教育在线
中外合作办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
第十三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观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韩晓萌 发布时间:2023-01-12 16:5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论断。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处于新的发展方位。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联合河南省教育厅主办、郑州西亚斯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众多专家、院校代表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机遇、挑战与举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肯定了新时代以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深刻影响着全球教育开放格局和进程。河南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和制度型开放战略,积极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努力开创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国际化教育需求,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一级巡视员陶洪建认为,经过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和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规范化工作进程不断推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根中国大地,以质量建设为主线,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融合、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路径。中外合作办学地位更加显著,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严把“入口关”,引进教育资源整体水平持续提高;规范管理,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这些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肩负着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和中外人文交流使者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对中外人文交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们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方面,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和氛围。


  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差异化需求,培养了一批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材。


  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的内外部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认为,要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迎接新机遇,勇于面对新挑战,围绕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以更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怎样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李晓辉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处于新的国际环境,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国家间的冲突与对抗性思维、后疫情时代教育要素跨境流动缓慢恢复、远程教育技术发展、多元化世界的文化冲突等。


  中外合作办学还面临一些内部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助理章丽辉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境遇,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学科发展缺乏纵深、对高校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有待提升。


  “对比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数量相对较少、层次较低,同质化竞争较严重。”云南财经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洪烈从西部地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她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制度和政策,结合高校学科发展优势和特点,合理布局中外合作办学类型、层次、学科专业,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搭建省级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术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新征程上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新思路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陶洪建指出,下一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坚持融合创新,努力探索优质资源创新的更有效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加强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创新,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合作办学实践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扬高水平办学优势,为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林金辉认为,适应新的发展方位,中外合作办学政策调整和执行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引领驱动,二是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三是有利于带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新征程上,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趋向和政策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审批制度,着力推进教育涉外工作法治化;二是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化;三是强化风险防控,着力推进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化;四是规范评估示范,着力推进评价制度体系科学化。


  中外合作办学要适应新形势,主动作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增林认为,日益引起重视的教育数字化进程将使教育服务跨境交付的方式大大拓展。合作办学双方应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加强与外方合作者的充分沟通,让外方理解和尊重我方教育发展需求和要求,并愿意为此改变和创新;让外方理解和尊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和要求,配合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增强质量保障的灵活性、包容性,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要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电机学院校长龚思怡认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学术高品质发展、机构高效能治理,推动开放共赢、改革创新、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要办出特色。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常务副主任王剑波表示,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要凸显时代性、区域性、创新性,表现在: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要符合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发展特征;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办出区域特色;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合作办学新体制、新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要切实提质增效。暨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蒲若茜认为,要遵循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培养人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职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立规模稳定增长机制;提升质量,坚持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长远效益。


  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张广翠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要服务于学校发展长远目标,服务于学科、学者、学生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刘雪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年会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等方面阐述中外合作办学机遇、挑战和发展新思路,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专业支持。(记者:韩晓萌)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第十三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观察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01-12 16:53: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论断。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处于新的发展方位。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联合河南省教育厅主办、郑州西亚斯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众多专家、院校代表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机遇、挑战与举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显著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肯定了新时代以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深刻影响着全球教育开放格局和进程。河南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和制度型开放战略,积极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努力开创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国际化教育需求,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一级巡视员陶洪建认为,经过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和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规范化工作进程不断推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根中国大地,以质量建设为主线,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融合、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路径。中外合作办学地位更加显著,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严把“入口关”,引进教育资源整体水平持续提高;规范管理,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这些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肩负着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和中外人文交流使者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对中外人文交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专家们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方面,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和氛围。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差异化需求,培养了一批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材。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的内外部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认为,要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迎接新机遇,勇于面对新挑战,围绕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以更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怎样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李晓辉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处于新的国际环境,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国家间的冲突与对抗性思维、后疫情时代教育要素跨境流动缓慢恢复、远程教育技术发展、多元化世界的文化冲突等。中外合作办学还面临一些内部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助理章丽辉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境遇,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学科发展缺乏纵深、对高校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有待提升。“对比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数量相对较少、层次较低,同质化竞争较严重。”云南财经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洪烈从西部地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她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制度和政策,结合高校学科发展优势和特点,合理布局中外合作办学类型、层次、学科专业,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搭建省级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术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新征程上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新思路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陶洪建指出,下一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坚持融合创新,努力探索优质资源创新的更有效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加强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创新,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合作办学实践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扬高水平办学优势,为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林金辉认为,适应新的发展方位,中外合作办学政策调整和执行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引领驱动,二是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三是有利于带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新征程上,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趋向和政策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审批制度,着力推进教育涉外工作法治化;二是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化;三是强化风险防控,着力推进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化;四是规范评估示范,着力推进评价制度体系科学化。中外合作办学要适应新形势,主动作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增林认为,日益引起重视的教育数字化进程将使教育服务跨境交付的方式大大拓展。合作办学双方应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加强与外方合作者的充分沟通,让外方理解和尊重我方教育发展需求和要求,并愿意为此改变和创新;让外方理解和尊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和要求,配合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增强质量保障的灵活性、包容性,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要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电机学院校长龚思怡认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学术高品质发展、机构高效能治理,推动开放共赢、改革创新、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要办出特色。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常务副主任王剑波表示,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要凸显时代性、区域性、创新性,表现在: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要符合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发展特征;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办出区域特色;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合作办学新体制、新模式。中外合作办学要切实提质增效。暨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蒲若茜认为,要遵循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培养人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职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立规模稳定增长机制;提升质量,坚持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长远效益。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张广翠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要服务于学校发展长远目标,服务于学科、学者、学生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刘雪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年会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等方面阐述中外合作办学机遇、挑战和发展新思路,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专业支持。(记者:韩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