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具有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基本功能,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重要一环,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具有重要优势。将博物馆建设成高校美育第二课堂,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高校博物馆是美育实践的载体
高校博物馆,顾名思义,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博物馆,它致力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文化发展,往往具有教学、科研、展览、历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对于高校博物馆美育功能而言,其育人原则注重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其美育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美育的本质依然是教育,狭义的美育是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则包括“审美教育”,即通过基本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可以通过启真扬善、陶冶心灵,强化德育效应;通过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求知欲,促进智育发展;最终按美的规律进行运动和锻炼,以美促健,健美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院参观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这里的“大”不仅指物理空间上的大,还指全面的美育实践理念。高校博物馆实际上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传承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基因的重要美育空间。高校博物馆所拥有的丰富藏品是其服务美育实践的最佳资源,这些藏品记录着特定的历史风貌,承载着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以此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既可以让学生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各个环节,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完整人格,提升整体素养,乃是高校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所在。
当前,我国高校博物馆以美学特质与专业功能为支撑,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与教学研究,与高校美育实践同频共振,将为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平台。这种以高校博物馆为载体所进行的美育创新实践,对于高校美育文化的发展、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都具有显著的意义。因此,高校博物馆在美育实践方面大有可为,在培育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美育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将其作为重要一环。而且,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界的后起之秀,相较于传统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高校文化资源和专业性研究力量优势,应当为高校美育教学实践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博物馆肩负美育实践的使命
高校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作为审美教育的特殊场所,有着见证民族历史的作用。高校博物馆在弘扬民族文化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等方面是一本立体的、直观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博物馆作为传播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其建立的那一刻起,就肩负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当下高校博物馆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挖掘自身藏品、展品的精神与文化价值,激活博物馆美育功能,为高校美育提供文化依托。
高校博物馆一般根据高等学校独特的学科与历史来建设,既不应该被定义为传统的教学科研单位,也不同于社会中的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具有文物收藏保护、文化传承、教学辅助、科学研究、美育实践等一系列功能,可被视作一个科研综合体。高校博物馆在服务高校美育实践时,应遵循内涵式发展理念,将美育与科教相结合,以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独特文化作用。同时,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要提高活化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高校博物馆应通过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让丰富的文物资源在多维空间被激活,让文物焕发出新的魅力,让大学生在博物馆美育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触动,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
高校博物馆是美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作为美育第二课堂的高校博物馆,可以丰富和补充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是充分发挥高校美育功能、扩大高校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将博物馆美育实践融入高校“美育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与审美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具有创造力与高尚道德的新时代大学生。
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校应从长期美育实践出发,以高校博物馆“美育课堂”建设为契机,结合时代的发展、高校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特征,从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与政策出发,丰富育人内容,提升育人成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发现美、体验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将专业特色与美育教学相结合的典范,其主旨是让教科书及博物馆中的藏品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博物馆可以将文化内涵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紧扣时代主旋律与美育专业特质,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美育优势,努力把高校博物馆的专业特色融入具体的美育实践,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作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作品,通过美育实践感染,培育民族自豪感,实现高校博物馆美育文化资源的优势整合与共享。
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的理念创新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开放、融合中转化与传承是其鲜明的标志。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理念创新,首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激发交流活力,使广大学生在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华文化的脉络,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理念创新,要让文物活起来。高校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有不少是中华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对于高校而言,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弘扬中国教育精神、启迪人生。同时,高校博物馆还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理念创新,要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高校博物馆在国家的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学生而言,高校博物馆是学习知识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他们接触历史文化遗产、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窗口。高校博物馆的美育实践,应把握历史进程与时代主题,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变迁,揭示百年中国的正道,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创新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改革措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同时,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理念创新,应顺应信息化时代趋势,打造专属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展现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支持下亲身感知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博物馆美育实践过程中自发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力量。(作者:矫克华,李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