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军情瞭望
春天故事,勇立潮头的壮丽篇章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21-06-04 14:3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习近平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一座座高楼大厦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的荒芜之地拔地而起时,“特区精神”也随之渐渐耸立起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座巍峨的精神大厦。

何谓特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特区精神不是空穴来风,她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必然成果,是由劳动者苦干出来的,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伟大的创新精神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1979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向中央汇报建言在广东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赞同和支持。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广东划出的这样一块地方可以叫作“特区”。

同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

同年7月8日,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在深圳蛇口开建。

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同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秉承使命意识,发扬拓荒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按部就班地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深圳经济特区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解放思想、放眼世界,以无畏的变革胆识和坚毅的进取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试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在新中国历史上创造了24项第一:第一次推出超产奖励制度,第一个取消粮油票供应制,第一次进行土地拍卖,第一次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第一个建立出口工业区,第一个建设商品房小区,第一个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第一个创办证券交易所和股份制银行,第一个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建设海空联运对外航空口岸,第一次实施工程招标制、干部聘用制、社会保险制……虽然每向前迈一步,都面临风险和挑战,但经济特区决意冲破陈旧的阻碍和束缚,斩断落后的掣肘和禁锢,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深圳的每一项变革,都如升腾在全国人民眼前的绚烂烟花;深圳的每一次创新,都如吹响在全国人民耳畔的铿锵号角。加工制造、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实行承包制和股份制、开拓远洋贸易、实施境外投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金融中心、打造互联网与新兴科技等,深圳在全国率先奏响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时代强音。

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前的宝安县,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户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少。”那时,宝安人的年平均收入只有134元,全县的水泥马路不超过两公里,在极其贫困的生存境况下,许多青壮年冒着生命危险偷渡香港,40多万亩粮田荒芜达10多万亩。

全面改革开放后,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发展的空间、创业的机会、值得奋斗和奉献的美好前景,令深圳成为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一线城市,被赞誉为有一种只属于深圳的生活方式叫“年轻”,“来了就是深圳人!”“我希望留在深圳!”

青春的梦想和追求、青春的进取和果敢,令深圳经济特区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它诞生培育了25家中国500强企业、8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了超过2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TCL集团、康佳集团、中兴通讯、招商银行、华为、中国平安、华润万家、万科、比亚迪、华侨城……这些覆盖国计民生各个领域、令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企业全部诞生于深圳。如今,深圳已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并实现了由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是什么让深圳从一个极度贫穷的小渔村华丽转身,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当然是特区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之初,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建设需要的人,没有;物资,没有。于是,国家决定抽调精兵强将南下深圳。1979年10月,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率先从辽南鞍山抽调出由三个土建连、一个汽车连、一个土方机械连等组成的团规模的先头部队,从东北出发,经过五天四夜的闷罐车行程,赶到深圳。另一支位于中国南方的基建工程兵36支队352团也抽调出两个连,部队一接到紧急动员便通宵达旦地准备,光是施工机械就装满了30多辆解放牌卡车。他们从湖南郴州启程,只用了两天半时间,就按照上级的命令到达深圳。这些军人成为首批进驻深圳的建设者,是经济特区真正的“拓荒牛”,是“深圳速度”的最早先行者,也是特区精神的最初塑造者。

就是从这时起,加入到深圳建设大军中的人民解放军官兵,成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硬仗的一支力量。当时的深圳,因为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部队驻地没有生活用水,只能靠下雨天储存些雨水用,实在没有水就喝池塘水;宿舍是用竹竿搭起的棚子,一遇大风大雨,不是棚子被风吹倒,就是山坡上的泥土被冲到床底下……但是官兵们无所畏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意志投入到特区建设。深圳市政府大厦、深圳电子大厦、红岭大厦、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皇岗口岸保税区等,在他们的日夜奋战下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1983年9月15日,先后到达深圳的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官兵集体转业,深圳市建设公司以他们为主体成立。他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参加特区建设的使命却一直担在肩上。他们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创新发展,积极转型,仅仅10年后,公司就成为深圳盈利最多、纳税最多的大型国企,成为深圳经济特区“进得来、站得稳、闯得开、打得响”的时代尖兵。

许多高科技企业之所以选择在深圳创业,是因为作为全国先行的经济特区,经过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圳有适合高科技企业生存的完整产业链,电路板、电镀、模具等加工业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更重要的是,深圳经济特区有着海纳百川的襟怀和包罗万象的气度,欢迎不拘一格,欢迎锐意创新,欢迎合作共赢,欢迎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这里的营商风气崇尚法治、扎实务实;企业无论大小,只要实干、进取都会得到支持;财富无论多少,只要做着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价值和光荣。

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感慨不已。有一天凌晨加班饿了,他到一家饭店,只点了一碗粥,但服务员还是笑脸相迎。他说:“广东人的文化是大钱小钱都赚,再小的生意他都给你做。” 是的,深圳经济特区有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有深圳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吹响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号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颁布,赋予深圳更高的国家使命。

深圳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源于一代代开拓者奋斗、进取的磅礴伟力,这种伟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形成的,是千千万万深圳人用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追求卓越铸就的,这就是特区精神的内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深圳经济特区用了40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著名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的历程,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一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更重要的是,深圳特区率先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构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特区,除了深圳还有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地,虽然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发展理念和在时代潮流中塑造起来的特区精神!40年来,这些经济特区不辱使命,砥砺前行,生产总值不断稳步提高。其中,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在加速推进自贸港建设,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在经济特区筚路蓝缕、艰辛探索的进程中,有一批作家、艺术家用他们手中的笔为改革开放著书立传,以艺术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记录下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比如陈国凯的长篇小说《大风起兮》,王树增的话剧《摩天楼下》《都市军号》,以及电视剧《情满珠江》、电影《雅马哈鱼档》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改革开放中特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关注到了特区精神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人的变化,无疑是时代的重大进步,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经济特区不仅创造了伟大奇迹,更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必须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这“十个必须”,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区精神的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初心。

特区精神的载体,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伟大实践。

特区精神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特区精神的价值,是她永不过时,在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今天,我们强调特区精神,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明的方向,追寻更为高远的目标。深化改革如同登山,越往上越是艰险,攀的都是悬崖峭壁,走的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接踵而来,而特区精神恰恰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攻克种种困难的法宝。

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以特区精神为强大动力,按照习总书记说的:“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唐 栋)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春天故事,勇立潮头的壮丽篇章
来源:解放军报 2021-06-04 14:33:37
      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习近平一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一座座高楼大厦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的荒芜之地拔地而起时,“特区精神”也随之渐渐耸立起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座巍峨的精神大厦。何谓特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二特区精神不是空穴来风,她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必然成果,是由劳动者苦干出来的,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伟大的创新精神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向中央汇报建言在广东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赞同和支持。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广东划出的这样一块地方可以叫作“特区”。同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同年7月8日,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在深圳蛇口开建。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成立海南经济特区。三秉承使命意识,发扬拓荒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按部就班地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深圳经济特区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解放思想、放眼世界,以无畏的变革胆识和坚毅的进取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试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在新中国历史上创造了24项第一:第一次推出超产奖励制度,第一个取消粮油票供应制,第一次进行土地拍卖,第一次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第一个建立出口工业区,第一个建设商品房小区,第一个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第一个创办证券交易所和股份制银行,第一个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建设海空联运对外航空口岸,第一次实施工程招标制、干部聘用制、社会保险制……虽然每向前迈一步,都面临风险和挑战,但经济特区决意冲破陈旧的阻碍和束缚,斩断落后的掣肘和禁锢,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深圳的每一项变革,都如升腾在全国人民眼前的绚烂烟花;深圳的每一次创新,都如吹响在全国人民耳畔的铿锵号角。加工制造、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实行承包制和股份制、开拓远洋贸易、实施境外投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金融中心、打造互联网与新兴科技等,深圳在全国率先奏响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时代强音。四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前的宝安县,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户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少。”那时,宝安人的年平均收入只有134元,全县的水泥马路不超过两公里,在极其贫困的生存境况下,许多青壮年冒着生命危险偷渡香港,40多万亩粮田荒芜达10多万亩。全面改革开放后,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发展的空间、创业的机会、值得奋斗和奉献的美好前景,令深圳成为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一线城市,被赞誉为有一种只属于深圳的生活方式叫“年轻”,“来了就是深圳人!”“我希望留在深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青春的进取和果敢,令深圳经济特区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它诞生培育了25家中国500强企业、8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了超过2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TCL集团、康佳集团、中兴通讯、招商银行、华为、中国平安、华润万家、万科、比亚迪、华侨城……这些覆盖国计民生各个领域、令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企业全部诞生于深圳。如今,深圳已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并实现了由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五是什么让深圳从一个极度贫穷的小渔村华丽转身,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当然是特区精神!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之初,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建设需要的人,没有;物资,没有。于是,国家决定抽调精兵强将南下深圳。1979年10月,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率先从辽南鞍山抽调出由三个土建连、一个汽车连、一个土方机械连等组成的团规模的先头部队,从东北出发,经过五天四夜的闷罐车行程,赶到深圳。另一支位于中国南方的基建工程兵36支队352团也抽调出两个连,部队一接到紧急动员便通宵达旦地准备,光是施工机械就装满了30多辆解放牌卡车。他们从湖南郴州启程,只用了两天半时间,就按照上级的命令到达深圳。这些军人成为首批进驻深圳的建设者,是经济特区真正的“拓荒牛”,是“深圳速度”的最早先行者,也是特区精神的最初塑造者。就是从这时起,加入到深圳建设大军中的人民解放军官兵,成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硬仗的一支力量。当时的深圳,因为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部队驻地没有生活用水,只能靠下雨天储存些雨水用,实在没有水就喝池塘水;宿舍是用竹竿搭起的棚子,一遇大风大雨,不是棚子被风吹倒,就是山坡上的泥土被冲到床底下……但是官兵们无所畏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意志投入到特区建设。深圳市政府大厦、深圳电子大厦、红岭大厦、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皇岗口岸保税区等,在他们的日夜奋战下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983年9月15日,先后到达深圳的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官兵集体转业,深圳市建设公司以他们为主体成立。他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参加特区建设的使命却一直担在肩上。他们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创新发展,积极转型,仅仅10年后,公司就成为深圳盈利最多、纳税最多的大型国企,成为深圳经济特区“进得来、站得稳、闯得开、打得响”的时代尖兵。六许多高科技企业之所以选择在深圳创业,是因为作为全国先行的经济特区,经过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圳有适合高科技企业生存的完整产业链,电路板、电镀、模具等加工业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更重要的是,深圳经济特区有着海纳百川的襟怀和包罗万象的气度,欢迎不拘一格,欢迎锐意创新,欢迎合作共赢,欢迎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这里的营商风气崇尚法治、扎实务实;企业无论大小,只要实干、进取都会得到支持;财富无论多少,只要做着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价值和光荣。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感慨不已。有一天凌晨加班饿了,他到一家饭店,只点了一碗粥,但服务员还是笑脸相迎。他说:“广东人的文化是大钱小钱都赚,再小的生意他都给你做。”是的,深圳经济特区有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有深圳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吹响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号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颁布,赋予深圳更高的国家使命。七深圳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源于一代代开拓者奋斗、进取的磅礴伟力,这种伟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形成的,是千千万万深圳人用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追求卓越铸就的,这就是特区精神的内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深圳经济特区用了40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著名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的历程,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一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更重要的是,深圳特区率先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构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我国的经济特区,除了深圳还有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地,虽然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发展理念和在时代潮流中塑造起来的特区精神!40年来,这些经济特区不辱使命,砥砺前行,生产总值不断稳步提高。其中,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在加速推进自贸港建设,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在经济特区筚路蓝缕、艰辛探索的进程中,有一批作家、艺术家用他们手中的笔为改革开放著书立传,以艺术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记录下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比如陈国凯的长篇小说《大风起兮》,王树增的话剧《摩天楼下》《都市军号》,以及电视剧《情满珠江》、电影《雅马哈鱼档》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改革开放中特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关注到了特区精神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人的变化,无疑是时代的重大进步,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经济特区不仅创造了伟大奇迹,更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必须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这“十个必须”,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八特区精神的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初心。特区精神的载体,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伟大实践。特区精神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特区精神的价值,是她永不过时,在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今天,我们强调特区精神,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明的方向,追寻更为高远的目标。深化改革如同登山,越往上越是艰险,攀的都是悬崖峭壁,走的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接踵而来,而特区精神恰恰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攻克种种困难的法宝。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以特区精神为强大动力,按照习总书记说的:“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