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军情瞭望
把英烈的忠骨抱在怀中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21-01-12 13:5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一位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

如何从厚重广博的军史资源中汲取营养,使昨天的丰碑变成照耀今天的灯塔,是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命题,对于激励年轻一代官兵铭记历史、赓续血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 117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战机护航、水门致敬……祖国和人民以庄严肃穆的仪式,向归来的志愿军英灵致以崇高敬意。这是一种仪式,是向英雄烈士表达崇高敬意的礼仪安排;这也是一种昭示,是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发扬,是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的生动实践。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连续7年执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官兵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稳健出色的表现,体现了对先烈的敬仰缅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风采。

跨越时空的“相逢”,让他们得以与志愿军英灵“零距离”接触。先烈的忠诚信念、不屈意志、战斗精神,激励着年轻官兵在回望战火硝烟、直面现实挑战中,努力做到“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以昂扬斗志投身于新征程新使命。

从礼赞英雄到告慰英雄,他们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那一刻,我对‘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礼兵护送烈士棺椁。 王 俊摄

“标兵就位!”

迎回仪式上,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张国瀛的口令,响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这,是张国瀛第7次参与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7年来的7次经历,既是一次次灵魂洗礼升华的过程,也是他一步步成长进步的见证……

2014年初春,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要归国。张国瀛初选入围礼兵方队,后因臂力不足转为保障人员。那一次,他未能亲手迎接英烈回家。

这个遗憾,一直留在张国瀛的心上。

此后,各种力量练习成了张国瀛的必修课。通过不懈努力,张国瀛弥补了自己的不足,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自己亲手迎接英烈回家的心愿。

“当我把英烈的棺椁抱在怀里时,感到像山一样重。”张国瀛说,当时自己的心情非常激动,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的血火身影,仿佛一下子出现在自己眼前。

“当时如果是我,我会像英烈们一样义无反顾吗?假如战争今天爆发,我能像英烈们一样敢打必胜吗?”抱着英烈忠骨,他想了很多、很多……

扪心自问,直击心灵。张国瀛工作更积极了、态度更端正了,再加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慢慢成长为旅里的训练标兵。

改变的又岂止张国瀛一个。

许多参加任务的官兵,不约而同地表示,和英烈们的付出相比,训练再累再难又算得了什么,他们都能挺过去。

2017年,张国瀛开始担任仪式礼兵方队的教练班长。“角色虽然变了,但是责任更重了。”他说。

如何能精益求精、不差毫厘,以最高标准向英烈致敬,成了张国瀛常常思考的问题。

“要保障整个仪式衔接紧凑而且顺畅,必须预想很多情况,各个环节要用米秒来计算。”

每分钟90步、步幅50厘米,从整理区行进到仪式区,26米的距离固定行进52步,以及英烈棺椁登上“灵车”过程中的“四步转体”……他一直在探索、改进、完善。

跟随“灵车”驶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路上,自发迎接的群众、敬礼的退伍军人甚至跪在地上的老人,一幕幕场景冲击着他的心灵。

张国瀛的眼圈有些发红。他说:“那一刻,我对‘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接回的不仅仅是英烈的遗骸,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刻满了名字。王 俊摄

国旗覆盖,军乐奏响,鸣枪致敬!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交相掩映。高耸挺拔的纪念碑上,“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让人心生敬意。

仪式结束后,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礼兵护送下进入地宫。仪式区外,排长史明卿默默地向地宫方向深深鞠躬。

史明卿的爷爷史温林是一名志愿军老兵,很多同行的战友牺牲并留在了那片土地。2002年,史温林老人临终前仍盼望着把战友们接回来的那一天。

如今,他替爷爷完成心愿,把埋骨异国他乡的战友接回了家。

“我们接回的不仅仅是英烈的遗骸,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该旅领导说,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是一次直接与英雄先烈接触的机会。每一次执行任务,对官兵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军史“教育课”。

史明卿骨子里流淌着英雄的血脉,该旅官兵也在一次次思想洗礼中将红色基因植根心中。

那一年,该旅在成立后第一次参加上级比武,遭遇“滑铁卢”。

作为改革后组建的新型作战力量部队,比武的失利让官兵们憋了一口气。该旅党委一班人也在反思中找差距补短板、寻病灶下良药。

针对部分官兵战斗精神弱化的问题,他们将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作为深化教育质效的“活教材”,结合旅史长廊、仪式任务纪实片和抗美援朝战争相关影像资料,激发血性胆气,提振军心士气。

扎实训练和教育促进双管齐下,他们在第二年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综合成绩领先兄弟单位,多人被上级评为训练尖子。

“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英烈毫不畏惧、敢打必胜,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比武中获得某专业金牌的四级军士长于思涛说。

该旅还结合任务引导官兵学战史、研战例、谋战事,忆先烈、话初心、强担当,在感悟先烈牺牲奉献中回归初心本真,激发练兵热情,勇当英雄传人。

英雄血脉植心田,润物无声助打赢。这些年,该旅先后有多项成果获全军重要奖项,某新型装备列装后不久即在野战环境下完成战法验证。

“我要接过英雄的枪,在基层部队扎根奉献、建功立业”

志愿军老战士向烈士敬献鲜花。王 俊摄

“我的姥爷是荣立3次战功的志愿军老兵。听说我所在单位要接他的战友回家,十分激动,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来到仪式现场!作为志愿军老兵的后人,我向参加任务的战友们表示敬意!”

该旅旅史长廊前,解说员孙凡越的话令在场官兵动容。

入伍后,作为话务员,孙凡越把机房当战位,苦练岗位本领。同时,她发挥自身优势,带动班内战友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一同在年终考核中取得佳绩。

孙凡越说,从懂事之时起,姥爷就常常向她讲述战斗故事。正是这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激励她投身火热军营。

解说结束后,为了能以更好的状态引发战友们的共鸣,孙凡越仍留在长廊内反复练习解说。

此时,几名参加任务的官兵也久久不愿离去,驻留在一幅幅照片前,重温这段难忘的经历。其中,一位身材高大、戴着学员“一道杠”肩章的干部格外引人注目。

这名刚刚毕业的干部叫张泽波。毕业前夕,他曾畅想过,来到这支新型作战力量部队的“初体验”会是什么?是不是荧屏方寸间决胜千里之外的精彩?

他没想到,到部队后,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成了他特殊的第一课。

起初,枯燥的队列训练令血气方刚的张泽波有些失望。即便因为身体条件好被确定为排头兵,训练中他依然频频失误。

“想在信息化战场建功立业是好事,但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我们必须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教导员王忠兴在谈心时告诉他,要把这项任务当作自我教育的一次机会,从光荣神圣的仪式中汲取精神养分。

经过一番磨砺,张泽波“站稳”了排头兵的位置。他接受央视采访的节目一经播出,良好的礼兵形象收获一片点赞。

“这一课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要接过英雄的枪,在基层扎根奉献、建功立业。”在该旅召开的任务表彰大会上,张泽波作为代表上台发言。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特殊的第一课,给了我驰骋未来信息化战场的信心底气。”

该旅一营下属的点位,分布在多个省市。就是这样一个“最散”的营,参加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的官兵人数却是全旅最多。

营长孙延齐说:“每次执行任务,对于官兵来说都是一次思想上的‘充电’。回到各自点位后,释放的都是正能量。”

“告慰英灵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英烈精神,苦练本领,矢志打赢。”2019年4月,连续6年参与任务的班长周廷亮分享的任务体会,令下士高良沉思良久。后来,他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这一次,接到任务通知后,高良第一个向连队党支部提交申请,通过层层筛选,如愿成为一员礼兵。任务完成后,回到点位的高良更是斗志满满,实现了从“训练尖子”到“金牌教员”的华丽转身,再立新功。

(苏新波 孔运河 陈玉博)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把英烈的忠骨抱在怀中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1-01-12 13:52:19
      一位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如何从厚重广博的军史资源中汲取营养,使昨天的丰碑变成照耀今天的灯塔,是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命题,对于激励年轻一代官兵铭记历史、赓续血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战机护航、水门致敬……祖国和人民以庄严肃穆的仪式,向归来的志愿军英灵致以崇高敬意。这是一种仪式,是向英雄烈士表达崇高敬意的礼仪安排;这也是一种昭示,是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发扬,是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的生动实践。北部战区陆军某旅连续7年执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官兵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稳健出色的表现,体现了对先烈的敬仰缅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风采。跨越时空的“相逢”,让他们得以与志愿军英灵“零距离”接触。先烈的忠诚信念、不屈意志、战斗精神,激励着年轻官兵在回望战火硝烟、直面现实挑战中,努力做到“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以昂扬斗志投身于新征程新使命。从礼赞英雄到告慰英雄,他们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那一刻,我对‘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礼兵护送烈士棺椁。王俊摄“标兵就位!”迎回仪式上,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张国瀛的口令,响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这,是张国瀛第7次参与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7年来的7次经历,既是一次次灵魂洗礼升华的过程,也是他一步步成长进步的见证……2014年初春,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要归国。张国瀛初选入围礼兵方队,后因臂力不足转为保障人员。那一次,他未能亲手迎接英烈回家。这个遗憾,一直留在张国瀛的心上。此后,各种力量练习成了张国瀛的必修课。通过不懈努力,张国瀛弥补了自己的不足,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自己亲手迎接英烈回家的心愿。“当我把英烈的棺椁抱在怀里时,感到像山一样重。”张国瀛说,当时自己的心情非常激动,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的血火身影,仿佛一下子出现在自己眼前。“当时如果是我,我会像英烈们一样义无反顾吗?假如战争今天爆发,我能像英烈们一样敢打必胜吗?”抱着英烈忠骨,他想了很多、很多……扪心自问,直击心灵。张国瀛工作更积极了、态度更端正了,再加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慢慢成长为旅里的训练标兵。改变的又岂止张国瀛一个。许多参加任务的官兵,不约而同地表示,和英烈们的付出相比,训练再累再难又算得了什么,他们都能挺过去。2017年,张国瀛开始担任仪式礼兵方队的教练班长。“角色虽然变了,但是责任更重了。”他说。如何能精益求精、不差毫厘,以最高标准向英烈致敬,成了张国瀛常常思考的问题。“要保障整个仪式衔接紧凑而且顺畅,必须预想很多情况,各个环节要用米秒来计算。”每分钟90步、步幅50厘米,从整理区行进到仪式区,26米的距离固定行进52步,以及英烈棺椁登上“灵车”过程中的“四步转体”……他一直在探索、改进、完善。跟随“灵车”驶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路上,自发迎接的群众、敬礼的退伍军人甚至跪在地上的老人,一幕幕场景冲击着他的心灵。张国瀛的眼圈有些发红。他说:“那一刻,我对‘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接回的不仅仅是英烈的遗骸,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刻满了名字。王俊摄国旗覆盖,军乐奏响,鸣枪致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交相掩映。高耸挺拔的纪念碑上,“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让人心生敬意。仪式结束后,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礼兵护送下进入地宫。仪式区外,排长史明卿默默地向地宫方向深深鞠躬。史明卿的爷爷史温林是一名志愿军老兵,很多同行的战友牺牲并留在了那片土地。2002年,史温林老人临终前仍盼望着把战友们接回来的那一天。如今,他替爷爷完成心愿,把埋骨异国他乡的战友接回了家。“我们接回的不仅仅是英烈的遗骸,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该旅领导说,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是一次直接与英雄先烈接触的机会。每一次执行任务,对官兵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军史“教育课”。史明卿骨子里流淌着英雄的血脉,该旅官兵也在一次次思想洗礼中将红色基因植根心中。那一年,该旅在成立后第一次参加上级比武,遭遇“滑铁卢”。作为改革后组建的新型作战力量部队,比武的失利让官兵们憋了一口气。该旅党委一班人也在反思中找差距补短板、寻病灶下良药。针对部分官兵战斗精神弱化的问题,他们将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作为深化教育质效的“活教材”,结合旅史长廊、仪式任务纪实片和抗美援朝战争相关影像资料,激发血性胆气,提振军心士气。扎实训练和教育促进双管齐下,他们在第二年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综合成绩领先兄弟单位,多人被上级评为训练尖子。“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英烈毫不畏惧、敢打必胜,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比武中获得某专业金牌的四级军士长于思涛说。该旅还结合任务引导官兵学战史、研战例、谋战事,忆先烈、话初心、强担当,在感悟先烈牺牲奉献中回归初心本真,激发练兵热情,勇当英雄传人。英雄血脉植心田,润物无声助打赢。这些年,该旅先后有多项成果获全军重要奖项,某新型装备列装后不久即在野战环境下完成战法验证。“我要接过英雄的枪,在基层部队扎根奉献、建功立业”志愿军老战士向烈士敬献鲜花。王俊摄“我的姥爷是荣立3次战功的志愿军老兵。听说我所在单位要接他的战友回家,十分激动,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来到仪式现场!作为志愿军老兵的后人,我向参加任务的战友们表示敬意!”该旅旅史长廊前,解说员孙凡越的话令在场官兵动容。入伍后,作为话务员,孙凡越把机房当战位,苦练岗位本领。同时,她发挥自身优势,带动班内战友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一同在年终考核中取得佳绩。孙凡越说,从懂事之时起,姥爷就常常向她讲述战斗故事。正是这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激励她投身火热军营。解说结束后,为了能以更好的状态引发战友们的共鸣,孙凡越仍留在长廊内反复练习解说。此时,几名参加任务的官兵也久久不愿离去,驻留在一幅幅照片前,重温这段难忘的经历。其中,一位身材高大、戴着学员“一道杠”肩章的干部格外引人注目。这名刚刚毕业的干部叫张泽波。毕业前夕,他曾畅想过,来到这支新型作战力量部队的“初体验”会是什么?是不是荧屏方寸间决胜千里之外的精彩?他没想到,到部队后,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成了他特殊的第一课。起初,枯燥的队列训练令血气方刚的张泽波有些失望。即便因为身体条件好被确定为排头兵,训练中他依然频频失误。“想在信息化战场建功立业是好事,但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我们必须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教导员王忠兴在谈心时告诉他,要把这项任务当作自我教育的一次机会,从光荣神圣的仪式中汲取精神养分。经过一番磨砺,张泽波“站稳”了排头兵的位置。他接受央视采访的节目一经播出,良好的礼兵形象收获一片点赞。“这一课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要接过英雄的枪,在基层扎根奉献、建功立业。”在该旅召开的任务表彰大会上,张泽波作为代表上台发言。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特殊的第一课,给了我驰骋未来信息化战场的信心底气。”该旅一营下属的点位,分布在多个省市。就是这样一个“最散”的营,参加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的官兵人数却是全旅最多。营长孙延齐说:“每次执行任务,对于官兵来说都是一次思想上的‘充电’。回到各自点位后,释放的都是正能量。”“告慰英灵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英烈精神,苦练本领,矢志打赢。”2019年4月,连续6年参与任务的班长周廷亮分享的任务体会,令下士高良沉思良久。后来,他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这一次,接到任务通知后,高良第一个向连队党支部提交申请,通过层层筛选,如愿成为一员礼兵。任务完成后,回到点位的高良更是斗志满满,实现了从“训练尖子”到“金牌教员”的华丽转身,再立新功。(苏新波孔运河陈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