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现场
奇峰三千披绣彩,秀水八百映秋光。
11月16日,在张家界天门山下、澧水河畔的大庸古城,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金砖国家影像联盟、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联与张家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张家界”第三届世界遗产摄影大展在绚丽的民族歌舞中正式拉开帷幕。

开幕式现场
本届大展以“交流共享·保护传承”为主题,由主题展、平行展、报名展,摄影器材图书展等400余个展览,以及中外世界遗产交流、摄影训练营、摄影名家讲座、影友擂台赛、摄影器材及图书展示、创作调研等丰富内容组成,旨在通过世界遗产影像的收藏、展示与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世界遗产事业的全球对话与协作。

非遗展示现场
开幕盛况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金砖国家影像联盟主席李舸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大展作为自然遗产保护传承重要精神的具体实践,用影像的力量,承担起宣传、保护、收藏、展示、交流世界遗产的人类共同责任。他希望以本届大展为平台,让更多摄影人通过镜头观看世界,也让各国人民借此窗口读懂中国,共同推动摄影艺术繁荣,共创人类文明新未来。
中共张家界市委书记刘革安在致辞中表示,张家界拥有的独特自然景观,是全人类共同珍惜的自然瑰宝。世界遗产摄影大展作为以镜头对话世界、以影像传承文明的重要平台,正在为张家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持续注入新的文化动力。诚挚邀请全球摄影家深入感受和记录这里的生态之美与发展活力,用精彩影像讲述绿色发展的“张家界实践”。
金砖国家影像联盟创始国成员代表、印度摄影家夏尔玛·梅特里在致辞中分享,影像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在数字时代已成为保存和传播世界遗产的最有效方式。金砖国家通过摄影展、电影节等文化交流,不仅展示各自的文化遗产,也互相学习,向世界证明,多样性不是隔阂,而是一种力量。梅里特强调,影像不只是像素或画面,更是文化的桥梁。它们跨越山海,连接人心,让一个民族的瑰宝,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龙国键,中共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钟君,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田华玉,中国摄协副主席刘鲁豫,中国摄协原副主席柳军,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于德海,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海,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双午,海南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原副主席王艳梅,中共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文海,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涛,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杨余茂,人民画报社副社长王烁,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出版管理处处长展华云,中国摄影出版传媒董事长、总经理梁克伟,金砖国家影像联盟创始国成员代表南非摄影学会原主席林约翰、巴西摄影家拉斐尔、旅居巴西摄影家王卫光、俄罗斯摄影家维大利、埃及摄影家柏仲珉、伊朗摄影家玛雅等,摄影家宋举浦,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理事长李健华,中国工业摄协主席名誉主席鞠秀礼、中国工业摄协主席于文国,海南省摄协主席罗韬、陕西省摄协主席冯晓伟、宁夏摄协主席李鹏,湖南省摄协副主席、秘书长梁向锋,以及韩国写真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崔次等各界代表,与来自13个国家的摄影家、文化使者和全国各地摄影组织代表、媒体记者、千余名摄影爱好者齐聚张家界,共同见证这场世界遗产的视觉盛会。
展览:世界遗产与多元文化的精彩汇聚
本届大展共设五大单元,包括世界遗产主题展、平行展、张家界专题展、报名展和摄影器材图书展,集中展出摄影及视频作品7800余件,图片总量超过12000幅,充分展现出摄影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开放姿态与创新活力。展览设计注重空间叙事与展陈创新,通过富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的布局,引导观众深入感受影像背后的文化内涵。

嘉宾观看展览

《氤氲悬置》展览现场
在世界遗产影像馆展出的《氤氲悬置》金砖国家影像联盟轮值主席摄影展,成为现场备受关注的亮点。该展览通过李舸的镜头,以武陵源峰林在云雾间若隐若现的意象为视觉基调,融入了传统书法的笔墨气韵,展开一场“气”的境域性与现象学“悬置”之间的哲学对话。作品意在探讨存在从遮蔽到显现的微妙过程,呈现自然与意识交织的精神图景。展览通过精巧的展陈设计与镜面灯箱互动装置,引导观众在观看中主动参与,不仅沉浸于影像的视觉张力,更逐步完成一次认知方式的悄然转变,从而深入感知遗产景观背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哲学思考。
设于大庸古城的户外展区尤为引人注目。该区域采用大幅背光LED灯箱呈现作品,夜幕降临时,灯箱渐次点亮,如璀璨星河洒落广场,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这一展陈形式不仅拓展了展览的物理空间,也将艺术融入城市日常,吸引众多市民和中外游客驻足欣赏、拍照打卡。市民李素云一边看展一边与家人视频分享,感慨在家门口重温异国美景的激动,希望更多摄影家记录家乡之美。不少家长特意带孩子前来观展,在光影交织中耐心讲解画面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展览现场化身为生动的“第二课堂”,成为张家界夜间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来自慈利县的小学生方张熹霖跟着父母专程来看展,她用电话手表拍下许多喜欢的作品,自幼接触摄影的她,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摄影师,拍摄世界各地的美景,分享摄影的美好。

展览现场
世界遗产主题展单元共呈现来自58个国家、234处世界遗产的精彩影像2000余幅。这些作品既包含外国摄影师跨文化寻访的差异化视角,也凝聚了中国摄影家长年深耕本土遗产的视觉积淀。他们以镜头为媒介,不仅记录遗产的实存样貌,更赋予其艺术化的当代诠释。

展览现场
“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摄影大展,自今年3月启动作品征集,共收到来自国内外摄影人的投稿作品4万余件。经专家多轮评审,最终精选出120件入展作品,包括摄影作品700余幅及视频作品15件。这些作品不仅系统性地拓展了往届未涉及的遗产地影像覆盖,更以多元的视觉语言深化了对已知遗产地的艺术表达,为张家界建设世界遗产影像数据中心迈出坚实一步。

中外摄影家现场交流
“观山阅界”金砖国家影像联盟世界遗产摄影作品联展”汇聚了来自11个成员国的200余幅作品,展现不同文明视野下的遗产记忆;韩国世界遗产地摄影作品展带来邻国的影像视角;“北京中轴线、巴丹吉林沙漠、西夏陵摄影作品展”展现了中国最新三项世界遗产的风情风貌。“丹宸同辉:北京世界遗产的光影”摄影展、山东省世界遗产主题展、“生态之美”世界遗产主题摄影展等,呈现了不同地域独具特点的世界遗产影像。

展览现场
平行展单元内容多样、视角丰富。“洞见”乡村振兴——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主题展,以影像讲述从湖南到全国各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第二十届湖南省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从山河风貌到百姓日常,多层次构建湖湘文化的视觉图鉴,展现湖南摄影人对本土现实的深刻观照;中国工业发展成果摄影作品精品展,通过100幅工业题材影像,勾勒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时代轨迹;“方寸之光,万象共生”首届中国手机影像大展湖南巡展,以“人人都是创作者”为主题,从技术表达与情感传递双重维度,展现了手机镜头下的生活温度与时代印记,探索移动摄影作为视觉语言的无限可能。此外,“十省十市摄影联盟”作品展、“红色摇篮 光影吉安”“绿水青山在安吉”等主题展,共同呈现出一幅当代中国多元发展的生动图景。

展览现场
作为东道主,张家界市摄协精心策划的系列展览,全面展示了这片土地的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世界遗产地·仙境张家界”摄影展、十年摄影成果展、首漂记忆——茅岩河启航摄影展、武陵源航拍大赛作品展、交通强国(张家界篇)摄影展、生态鸟类专题摄影展及镜像非遗动态展等,从不同维度呈现了张家界世界遗产地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张家界历史图片展,展出了北京摄影家李云鸿与日本旅行家上松成人于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张家界珍贵老照片。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张家界奇峰初现于世人面前的原生风貌,更见证了一段中外友好交流、共同发现美的文化佳话。黑白与彩色的交织中,武陵源未经雕琢的苍翠、茅岩河最初的野性奔流、以及当地居民质朴的生活场景,与今日张家界的国际旅游形象形成深情对话,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数十年间一座自然遗产地从“养在深闺”到“名动天下”的时代变迁。

摄影器材展现场
本届大展还设有摄影器材展与图书展,集中展示最新摄影设备、配件及出版物,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交流与体验的平台。而报名展单元则汇聚了近400位摄影人的个展作品,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共生,生态与文化齐辉”的壮阔画卷,展现出摄影作为一种观察方式与表达媒介的广泛生命力。

观众在新入列的世界遗产西夏陵作品前打卡
张家界是深受韩国民众喜爱的旅游目的地。韩国摄影家协会副理事长金时默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韩国15处遗产地的30幅作品在本次大展中亮相,生动展现了韩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韩国文化瑰宝的视觉记录,更是连接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感谢张家界以摄影为媒介搭建高水准国际交流平台,让世界遗产在武陵源奇峰下绽放异彩,为推动文明互鉴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遗产摄影大展是我摄影路上的精神坐标”,来自黑龙江的摄影师、策展人李建波在采访中说道。他已连续三届参与大展,此次更以策展人身份在报名展中带来了“冰雪主题”17人联展。对他而言,这场跨越数年的影像之约,已从单纯的参展升华为与遗产、与摄影的深度对话。李建波十分喜爱张家界丰富的摄影资源,认为这里的自然景观为创作提供了独特舞台。“在这里不仅能展示作品,更能结识同行、激发灵感,收获远超预期”。从参与者到策展人,他深感大展不仅推动摄影传播,更成为摄影人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摄影训练营讲座现场
精彩的摄影作品展览之外,本届大展组委会特别举办世界遗产摄影训练营暨vivo影像手机体验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1000余名报名参加。训练营特邀李舸、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周梅生、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景卫东三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以《算法变革与融创美学——新大众文艺时代的影像重构》《摄影是世界遗产传播的国际通用语言》《探索世界遗产的生态之美》为题举办摄影讲座,为有志于提升摄影水准的爱好者,提供理论学习、实地拍摄的平台,同时举办影友擂台赛,让摄影人学有所获、拍有所成。此外,多种形式的影像交流、创作调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次第展开。
世界遗产与影像力量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的具有突出价值的文化古迹与自然景观,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进的珍贵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共同财富。截至2025年7月,全球已有170个国家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247项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以60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包括文化遗产41项、自然遗产15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展现了中国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坚定承诺与丰硕成果。

展览现场
摄影能够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世界遗产的发掘、记录、宣传和保护。借助影像的力量,自然的奇迹得以留存,文明的辉煌得以传扬。
为弘扬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理念,推动遗产价值的公众普及与国际共享,大展主办方于2020年、2023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遗产摄影大展,以影像为桥梁,融合艺术性、学术性与大众性,系统记录、广泛传播世界遗产的多元价值,取得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前两届大展共吸引3万余名摄影师参与,征集作品7万余幅,收录全球458处世界遗产影像2480件,使张家界成为全球收藏世界遗产影像数量最多的城市。大展还推动建立了世界遗产影像馆、世界遗产影像实物档案库、世界遗产摄影师联盟,并促成中意世界遗产摄影双年展机制。世界遗产影像馆累计接待观众164万余人次,“中国·张家界”世界遗产摄影大展已成长为中国摄影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活动。

展览现场
张家界:摄影发现的仙境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西北部武陵山脉腹地,辖永定、武陵源两区,慈利、桑植两县,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誉,被誉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被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赞为“地上最高绝景”。作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这里不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更孕育了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底蕴与红色记忆,是一座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生态之城。

云壑千峰 谭琪霖 摄
张家界与摄影渊源深远。1981年,摄影家陈复礼、陈勃在武陵源拍摄的风景照片,吸引了众多摄影人前来采风,使武陵源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与摄影目的地。2019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发现中国”评选中,张家界位列十大景观地之一,进一步彰显了摄影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旅品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正是“摄影也是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雪韵峰林 陈景明 摄
近年来,张家界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一区三城”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全面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条具有张家界特色的振兴之路铺展于青山绿水之间,尽显生机与活力。
本届大展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指导下,由中国摄影报社、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微摄、中共张家界市委宣传部、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张家界市文联、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武陵源区人民政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张家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张家界市摄协等承办,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中国国际海洋摄影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大峡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张家界七星仙山索道有限公司、张家界黄龙洞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张家界七十二奇楼旅游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等协办,展览持续至11月22日。

云涌天门 李志英 摄

张家界市七星山 王晋新 摄

通天大桥 王战崎 摄

璀璨烟花耀古城 李虹燕 摄

交汇 张德春 摄

飞向远方 吴光明 摄

张家界夜的绮梦 邬高萍 摄

桑植县城美如画 王晓斌 摄
文:吴平、张双双
现场图片、视频:邵颖、罗琴、吴成华、向韬、符璋德、李鹏、李景鹏、吴平、张双双、世界遗产摄影大展组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