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开已有两个多月。市场迅速扩容背景下,新一轮银行个人养老金客源争夺战已悄然打响,但开户乱象也随之出现。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不少用户反映,个人养老金账户在银行未告知的情况下“被开户”,且在开通后难以线上注销。
个人养老金,简单说是在政府和用人单位之外,人们自存的一笔养老钱,每年最多12000元,能够享受延期征税优惠政策,还可以通过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收益。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在部分城市(地区)先行实施;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障的“三大支柱”,是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扩容,既有利于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又可为居民养老再添保障。另外,个人开设养老金账户后进行储蓄投资,还能享受税收优惠。
“人在家中坐,户从天上来”。好政策执行不好,就可能背离初衷。此次媒体曝光的开户乱象令人担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是否会因急功近利而“跑偏”?
作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入口”,每人仅能选择一家银行开设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能否第一时间抢到用户,便成了各家银行的头等大事。对此,各家银行纷纷开展养老金账户营销,对外推出各类“薅羊毛”的优惠活动“拉新”,对内层层设置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指标。
压力之下,一些银行员工采取不规范操作,或者依赖第三方团队进行“层层外包”推广。此举侵犯用户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违背市场公平原则,也必然损害银行长期利益。
更重要的是,如果开户初期就存在误导、乱象频现,公众对相关制度的信任和期待就会大打折扣,影响政策进一步推广和实施。试想,若对自己的账户开通情况都不知道,怎能安心将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投入其中?
不顾一切“拉新”当休矣!开户并非最终目的,养老金账户的实际使用率和客户体验才是关键。
试点两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但“三低”状况依然存在:一是相对于开户人数,实际缴存人数比例低;二是相对于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12000元缴存上限,个人实际缴存比例低;三是实际缴存中用于投资的资金比例低。要破解“三低”,作为个人养老金金融服务的直接提供者,金融机构须在全面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尊重客户意愿是金融服务行业的基本准则。各家银行要规范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流程,做好营销人员管理。理性对待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拓展,下达任务指标更要科学合理。
拼开户、拼缴存,不如拼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要把眼光放长远,深入分析不同人群偏好,按风险预期、收入水平、生命周期和功能等,分层设计产品,创新推出针对不同客群、具有流动性、可以提前支取的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努力提供更专业的理财咨询和个性化的养老规划服务,帮助客户理解和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才能更好“留客”。
个人养老金事关百姓养老“钱袋子”,需要协同而非内卷,需要优势互补而非同质竞争。相关部门要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和更优质环境。
期待在政策、行业、机构共同发力下,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为更多人筑牢养老保障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