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新一轮3C数码产品国补政策全面落地,“真金白银”为消费市场注入活力。与此同时,少数商家却动起了歪脑筋,借国家补贴“薅羊毛”,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就公布了一批“伪优惠”现象,指出部分商家存在涨价套取补贴等问题,引发公众关注。
国家发放补贴,旨在刺激消费、推动产业升级。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不良商家却钻政策空子,通过五花八门的手段“骗补”“套补”,背离了政策初衷。比如,有的商家在补贴前先抬高价格,导致消费者并未享受到国补优惠;有的对使用国补的商品不给予价保,消费者购买了相关商品后发现价格大幅下降,要求补差价,又被商家以“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有的不按承诺时间发货,甚至以库存不足为由强制取消订单,导致消费者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资格白白丧失;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诚信原则,破坏了市场秩序,对政府公信力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国家补贴不容商家“薅羊毛”。对少数商家借国家补贴“薅羊毛”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当依法查处,严厉整治“骗补”“套补”乱象。一方面,要完善政策规则,细化补贴政策条款,从源头上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防止商家通过虚高定价或涨价等方式骗取、套取补贴,或利用政策的模糊地带谋取不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治活动,明确对临时提价、虚假打折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先涨价后打折”“骗补”“套补”。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集成和分析作用,建立健全动态监管机制,精准核验消费者资格,监管折扣券核销信息,监测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同时,通过抓取全网价格数据,建立商品价格指数基线,及时发现异常涨价行为。此外,不妨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并辅以抽查式监督,有效规范商家经营行为,从多方面防范补贴资金“跑冒滴漏”。要畅通公众对涉政府消费补贴政策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渠道,优化奖励与补偿制度,扩大违法违规行为线索来源和发现路径,形成良好社会监督氛围,让公众真正享受到政府消费补贴政策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