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扫码自费吃食堂,不安排、不陪同,公务餐有了新“吃法”。近年来,多地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公务人员出公差就餐,不需要开具公函,只需要到机关食堂扫码付费即可。
在四川、江西、浙江等地的机关食堂里,这样的一场变革正在静悄悄发生。
“扫码用餐”制度,直指公务接待中的顽疾。过去,一些地方存在超标准接待、虚开发票等问题,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更损害了政府形象。新制度通过标准化、透明化的管理,有效遏制这些不正之风。
在财政管理方面,扫码用餐实现精准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用餐人数、消费金额,自动预警异常情况。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使公务接待支出更加规范、透明。江西省某县数据显示,实行“扫码用餐”后,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了35%。
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为公务接待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扫码支付不仅简化用餐流程,更重要的是实现公务消费的全程留痕。每一笔消费都有据可查,每一分钱都去向可溯,这种透明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虚报冒领的可能。
“扫码用餐”制度,体现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柔性管理,既保证公务接待的正常需要,又杜绝违规操作的空间。
同时,扫码用餐制度的实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公务接待文化”。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扫码用餐”改革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一步,它利于打破“饭桌办事”的潜规则,推动政商交往回归到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
而从基层治理的角度来看,这项改革减轻了基层干部的接待压力。过去,基层干部常常为接待事宜疲于奔命,现在则可以腾出精力更多用于本职工作。
数字化管理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效率的提升。传统的公务接待需要经过多道审批程序,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扫码用餐”系统实现即时结算、自动对账,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这种技术赋能的改革模式,为其他领域的政务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改革,看似只是支付方式的改变,实则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变革,通过制度变革促进文化重塑,展现出新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清晰路径。这项改革启示我们,只要坚持问题导向,善用技术手段,勇于制度创新,就能更好地破解各种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