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调贷款利率,减轻购房成本;优化租房提取流程,助力百姓安居;多地支持异地提取,方便市民买房购房;零材料申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全国有超过20个城市相继出台住房公积金优化调整政策,降低了购房成本和门槛,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对购房者予以实打实支持和帮助,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此,除了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税费外,改善公积金使用政策和机制,让公积金取用更便捷,也是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住房公积金制度支撑起群众的安居梦,在住房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出现新形势、新变化,特别是商贷利率的逐步降低甚至逼近公积金贷款利率,加之,过往全国有些地方公积金在提取和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提取使用条件限制较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
公积金作为职工的一项兜底性保障资金,也是职工的一项实际“收入”,在减轻购房压力、增强职工获得感等方面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其存在价值无需怀疑。但现实场景中出现的种种难题一再表明,公积金制度和机制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通过制度和机制改革,激发公积金“活力”,让公积金账户随着购房和租房者的实际需求“动起来”,从而发挥更大效能。
多个地方推出的新政,特别是异地提取和零材料申请之策,进一步降低了公积金提取的门槛,使之更为灵活、便捷,这将大大增强群众使用公积金的信心。可以预见,公积金使用“不畅”造成的资金沉睡现象,将大为减少。而在越来越多城市推广公积金新政、越来越多消费者享受最优化公积金使用机制后,购房和租房的难度将大大降低,这对构建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助力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推行公积金新政,为公积金“扩容升级”,核心意义是改善民生福祉。进一步扩大公积金制度的受益面,是此次各地新政的本质特征和追求。北京等试点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一些城市将灵活就业人员或新市民等群体纳入公积金制度、一些城市允许家庭成员使用公积金,乃至上调多子女家庭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凡此种种,体现出相关改革举措在释放公积金红利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民生痛点和难点,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呼应在城市打拼者的梦想。在这种情景中,公积金不再是一种“特殊待遇”,而是一种可以深层次协调和共享的“神器”。这一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关城市推出的新政,虽还处于因地制宜的探索阶段,但其助力群众提升居住质量、增加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而各地创造的经验,也将在更广层面形成共识,进而推进全国范围的公积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