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7日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江苏靖江市的高女士反映称,她婆婆在接孩子放学途中意外掉进路中间深1.6米的窨井中,导致左侧肩膀错位,全身多处大面积擦伤。涉事窨井的井盖事发时凹陷松动,且没有任何警示标志。高女士联系多个部门,希望知道涉事窨井到底归哪个部门管理,但“都说不归他们负责,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窨井归哪个部门管理、维护”。
虽然上述事件尚有待权威部门进一步调查,但既有事实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这个塌陷的窨井在小学上下学的路上,如果小朋友掉进去如何自救?该负责任的部门是在故意躲避责任,还是涉事窨井的管护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当地还有多少这样的窨井?如何才能消除此类安全隐患?
梳理近年来的典型事故,其共同问题往往都包括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安全责任“悬空”,导致一些小问题被拖成了大隐患,进而发生事故。比如,据央视报道,湖南某地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发生前,曾有多次避免悲剧的机会,各职能部门对违法建设从不同角度负有监管责任,但却并未形成合力,反而在一级级的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麻痹侥幸之中,错过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只有严格落实安全责任,才能消除监管盲区漏洞。在一次重大事故调查中,国务院调查组指出:“有的地方为避免事后被追责问责,认为把本应该自己干的事推给别人就与自己无关、不会被追责了,日常工作相互推诿,不主动履职尽责……”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个别地区和领域安全治理的痛点、堵点问题,再次给不担当、不作为敲响了警钟。
大量现实案例表明,一些地方和领域之所以出现安全管护漏洞或事故,常常与工作作风漂浮,遇事推诿扯皮等不无关系,背后往往都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子。对此,必须加大监督力度,用好问责利器,对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整治不及时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督促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打好隐患排查整治的“主动仗”。
窨井盖虽小,但关系到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各地应举一反三,坚持问题导向,对辖区内的窨井盖进行一次无死角排查,既要做到“心中有数”,又要逐一明确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并在显著位置标明,以方便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管护标准、流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督促权责单位担当作为,强化日常维护工作,并且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比如,引入井盖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控井盖的“一举一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此外,还需充分动员包括社区网格员在内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筑牢安全“铜墙铁壁”,确保窨井“吃人”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