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指出,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这十大伙伴行动中,有一项名为人文交流伙伴行动:中方愿同非方深入推进“未来非洲职业教育”计划,共建工程技术学院,建设10个“鲁班工坊”;重点面向非洲妇女和青年,提供6万个研修名额;共同实施中非“文化丝路”计划和“广电视听创新合作计划”;将2026年确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
中非人文交流有许多栩栩如生、效果上佳的案例。比如,此次提到的“鲁班工坊”建设,已经开展6年,如今在非洲学员眼里成了“职业教育的典范”“最好的培训”。因为经过“鲁班工坊”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掌握了相关技能,找到了职业方向,实现了出彩人生。古代,鲁班是能工巧匠的化身,而如今,“鲁班工坊”紧贴时代、瞄准刚需,更具技能属性和交往属性。例证是,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轨道交通……这些新技术借由“鲁班工坊”国际教育项目,从中国出海,跨越重洋,落地非洲,助力当地职业教育和工业发展。基于此,非洲学员对“鲁班工坊”赞不绝口。
民间交流更是为深化中非关系提供了深厚土壤。有媒体报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国和非洲民众,通过视频平台“更新”对彼此的了解。中国游客到非洲旅游,通过相关平台展现非洲各国的风土人情;而一些非洲小伙来到中国,同样通过相关平台记录生活点滴,甚至因此走红网络。在网络平台上有1000多万粉丝的浙江媳妇Rose就已火到非洲,前不久她的非洲老乡组团来看望她,双方一见面就载歌载舞。这些都展现了中非民间交流的生动场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借助此次中非合作论坛高规格举办提供的机遇,中非人文交流可在优势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同时加强数字技术能力和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开辟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新场景。不断创新思路、优化场景、拓宽边界,中非人文交流将迎来新的春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多年来,浙江与非洲交流合作结出了丰硕成果。浙江已经与非洲国家(地区)建立31对友城关系,实现省市县三级友城全覆盖。2023年,浙非贸易额达539亿美元,浙江对非投资备案额达46亿美元,均居全国前列。浙江20多所高校与非洲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累计为非洲培养各类中文人才12万人。同时,大量非洲客商在浙江创业经商,仅常住义乌的商人就超过3000人,而在浙江高校学习的非洲学生更高达6500多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拓展经贸合作,我们必能携手开创浙江和非洲国家合作交流新局面,为助力中非合作提质升级、行稳致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