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在某些医院,一些男性患者产生了“宫腔镜检查”“宫颈癌筛查”等妇科类诊疗项目的医保费用,一些女性患者则产生了“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等男科类诊疗项目的医保费用。这些“奇葩”现象,涉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
虽然宫腔、宫颈、前列腺等属于诊疗用语,但其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大家不用具备太高深的医疗知识,也能知晓男女生理构造不同,检查项目不能混淆。因此,当“男性患者”和“宫腔”“宫颈”以及“女性患者”与“男科”“前列腺”等组合在一起,明眼人都能从中看出猫腻。
为何如此匪夷所思?究其原因,一些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受“效益创收”驱使,打起了套用医保基金的歪主意。从国家医保局通报公布的违规名单来看,有的医疗机构设立不合理的套餐式收费,有的医务人员放任女患者冒用男参保人资格就医诊疗,还有的默许参保人将本人医疗保障凭证借给他人冒名就医等。
医保基金是全体参保人员的“看病钱”,一分一毫都容不得套用。这些违规骗保的案例,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违法违规问题,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以去年为例,全国医保系统共处理违法违规机构45.1万家,追回医保基金186.5亿元。今年4月,多个部门又先后启动相关专项整治、飞行检查工作。不过要看到,明目张胆的行为虽有减少,但一些骗保手段也在升级。比如,医疗机构串换项目骗医保,将虚假诊疗掺杂在真实就医需求中,用真假交织来蒙混过关,极具隐蔽性。
这一次,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医保部门要按照下发的大数据问题线索进行逐条核查,同时结合实际举一反三,确保本地区问题清仓见底,守护好医保基金。
守护好医保基金,要让监管“长眼睛”。其实,国家医保局去年9月就明确将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实现医保基金支付智能审核全覆盖。这次多家医院被曝光混淆性别使用医保基金,相关线索正是在大数据筛查中发现的。有关部门要继续借助“虚假住院”“医保药品倒卖”“医保电子凭证套现”“重点药品监测分析”等大数据模型,健全信息化追溯体系,让无论隐藏多深的骗保行为,最终都浮出水面。
守护好医保基金,要让监管“长牙齿”。过去,某些医院与医务人员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违法成本远不及骗保所得,打击缺乏足够震慑力。有关部门对于骗保或者违规使用的机构和人员,处罚不能停留于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退回骗取的医保基金,而要依法依规实施吊销医疗机构许可证或执业医师许可证等触及不法主体根本利益的硬举措,特别是对构成犯罪者,坚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唯有相关部门动真格处置违法违规现象,并展现出维护“救命钱”的决心和能力,才能彻底斩断黑手,让医保基金得到严管与善用。